行者无疆 始于足下 - 行走,思考,在路上
Programming C#
1 课业要求
这半年有一门《C#程序设计》的课程,借着这个契机,匆匆学了下C#,并做了一个极其简陋的“大程”。
程序的要求基本如下:
-
用C#实现一个数据库操作网页代码生成工具。需要实现的基本功能如下:
- 列出数据库中所有表供用户选择
- 用户选择一个表后生成若干网页,能对选定的表提供list、add、modify、delete等操作,不能使用GridView控件,需要用标准的HTML元素实现
- 能够分析表中每个字段的类型,在add、modify界面上根据字段的类型使用合适的Web组件,需要能正确处理数字、字符、日期等类型
- List的时候能够自动处理分页
- 为了提交作业方便,数据库使用access,提供对话框让用户选择数据库
我大概花了一周左右的时间完成了程序,这其中包括:三天的时间熟悉C#和Mono,一天的时间复习SQL语法并学习Sqlite的使用,一天的时间学习下ASP.NET,一天时间完成程序,最后一天的时间用来看新版《水浒传》……^_。
最终的效果自然是十分“简陋”,只实现了第1、4、5条的需求和第2、3条的部分需求,而且还存在严重的bug。不过时间紧迫,加上我对微软的快餐文化无爱,就匆匆忙忙交了作业,忙下一门考试去了。
简单说下实现思路吧,顺便总结下学习C#过程中的一些心得。
实验的基本条件:
- OS: Arch Linux
- IDE: MonoDevelop 2.4.2
- Language: C# implemented by mono project
- Web Server: xsp implemented by mono project
- Database: Sqlite 3.7.4
2 Mono
引用mono-project主页上的说法,mono is "An open source, cross-platform, implementation of C# and the CLR that is binary compatible with Microsoft.NET", MonoDevelop is "An open Source C# and .NET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for Linux, Windows, and Mac OS X"。虽然在Linux下用Mono来搞C#是件不怎么“光彩”的事情,但是mono却给我留下了极佳的用户体验。代码补全、重构,多语言支持,内建xsp server,集成调试功能,还有让我欢呼流泪的Editor的Vi-mode的支持。
那么Mono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直白点的说法就是,Mono是Microsoft .NET的跨平台实现。比如我们可以用C#写如下一个程序winform.cs:
using System; using System.Windows.Forms; public class HelloWorld : Form { static public void Main() { Application.Run(new HelloWorld()); } public HelloWorld() { Text = "Hello, Mono World"; } }
程序的功能十分简单:创建一个窗口并将窗口标题设为"Hello, Mono World"。
我们用如下的命令编译运行此程序:
gmcs -pkg:dotnet winform.cs && mono winform.exe
然后屏幕上就会显示一个窗口。将winform.exe拷贝到一个装有.NET的windows中,程序也是可以运行的。
3 Sqlite
基于程序跨平台的考虑,C#的运行环境我选择了Mono,而数据库则抛弃了MicroSoft Access,选择了Sqlite,也借此契机学习下这个世界上最流行的嵌入式数据库引擎。
什么是嵌入式数据库?传统的数据库,如MySQL,采用的是Client/Server架构。而Sqlite采用的Serverless架构。Sqlite所有的读写都直接应用于一个跨平台的磁盘文件。Sqlite的特性有:
- ACID事务
- 零配置 – 无需安装和管理配置
- 储存在单一磁盘文件中的一个完整的数据库
- 数据库文件可以在不同字节顺序的机器间自由的共享
- 支持数据库大小至2TB
- 足够小, 大致3万行C代码, 250K
- 比一些流行的数据库在大部分普通数据库操作要快
- 良好注释的源代码, 并且有着90%以上的测试覆盖率
- 独立: 没有额外依赖
- Source完全的Open, 你可以用于任何用途, 包括出售它
- 支持多种开发语言,C, PHP, Perl, Java, ASP .NET,Python
Sqlite作为一个示范性的学习型开源项目也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选择。在Sqlite的主页上有sqlite-amalgamation-3070400.zip下载,这是一个组合了所有Sqlite的C代码在一个单独文件中的压缩挡。是学习数据库设计与实现的极好资源。
Sqlite在很多著名的开源软件项目中都有重要的应用。引用《The Definisive Guide to Sqlite》中的一段话:
"If you are a programmer, imagine how much code it would take to implement the following SQL statement in your program:
SELECT AVG(z-y) FROM table GROUP BY x HAVING x > MIN(z) OR x < MAX(y) ORDER BY y DESC LIMIT 10 OFFSET 3;
If you are already familiar with SQL, imagine coding the equivalent of a subquery, compound query, GROUP BY clause or multiway join—in C. SQLite embeds all of this functionality into your application with minimal cost. With a database engine integrated directly into your code, you can begin to think of SQL as a domain-specific language in which to implement complex sorting algorithms in your program. "
记得大二下学期伊始学习Java,要编写一个浙江大学校车查询系统的软件,那个时候还没有学过数据库,就想破脑门地琢磨该怎么样采用Java实现复杂的校车查询算法,甚至想要去研究各种图论算法云云。直到两个月后学习了数据库原理,情况才逐渐明朗。最终的程序采用的是Apache Derby,另一款Java实现的嵌入式数据库。关于Sqlite和Derby的对比,可以参考Sqlite Versus Derby。
我们可以用如下的命令找出系统中的Sqlite数据库文件:
sudo updatedb && for file in `locate *.db` do file $file done | grep -i "sqlite" | awk '{print $1}'
Sqlite比较好用的GUI工具有sqlitebrowser和sqliteman。
Sqlite具有多种语言的bindings,关于C#的binding还有些小小的麻烦,因为Sqlite的binding并不是ECMA C#标准的一部分,所以MS C#和Mono C#对此的实现有些许差别。Mono通过Mono.Data.Sqlite实现访问Sqlite的ADO.NET,具体的示例代码如下所示:
- 通过IDataReader:
using System; using System.Data; using Mono.Data.Sqlite;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 (string[] args) { string connectionString = "URI=file:/home/lox/test.db"; IDbConnection dbcon; dbcon = (IDbConnection)new SqliteConnection (connectionString); dbcon.Open (); IDbCommand dbcmd = dbcon.CreateCommand (); // requires a table to be created named employee // with columns firstname and lastname // such as, // CREATE TABLE employee ( // firstname varchar(32), // lastname varchar(32)); string sql = "SELECT * " + "FROM test"; dbcmd.CommandText = sql; IDataReader reader = dbcmd.ExecuteReader (); while (reader.Read ()) { int FirstName = reader.GetInt32(0); string LastName = reader.GetString (1); Console.WriteLine ("Name: " + FirstName.ToString() + " " + LastName); } // clean up reader.Close (); reader = null; dbcmd.Dispose (); dbcmd = null; dbcon.Close (); dbcon = null; } }
- 通过DataSet:
using System; using System.Data; using System.Data.SqlClient; using Mono.Data.Sqlite;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 (string[] args) { string connectionString = "URI=file:/home/lox/user.db"; string commandString = "select * from py_phrase_0"; SqliteDataAdapter dataAdapter = new SqliteDataAdapter(commandString, connectionString); DataTable dataTable = new DataTable(); dataAdapter.Fill(dataTable); foreach (DataRow dataRow in dataTable.Rows) { Console.WriteLine(dataRow["phrase"].ToString()); } } }
话说ADO.NET的DataSet和ASP.NET中某些控件的bind功能还真是挺方便的。
4 ASP.NET
ASP.NET?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大一时学了一门课叫做《WEB数据库设计》,讲的是ASP,诸如如何配置IIS,如何在Dreamweaver中添加Access数据源、连接数据库,以及VBScript的入门语法等等。三年之后我才知道,IIS并不是Apache的对手,Apache在某些方面也不如nginx,LAMP架构才是web服务中基础中的基础;编写html最好用的不是Dreamweaver而是vim;Access充其量只是个不跨平台比Excel强点有限的玩具数据库产品;ASP日薄西山,已经i躺在了历史的博物馆里了;当初对ASP的吹嘘——动态网页技术,如今又成了ASP的最大诟病——代码混杂,无法分离网页设计和业务逻辑——而这又成了ASP.NET横空出世的理由。至于ASP.NET能活多久,我不关心也不在乎,我所在乎的只是用这个东西尽快地完成我的大程序。
理解ASP.NET的核心在于亮点,一是MVC架构的理解,即业务逻辑和页面表现的分离;二是Windows事件机制和消息循环机制。
MVC(Model, View, Control)是当今网站中比较流行的架构。其最大的贡献在于实现了网站业务逻辑与页面表现美工的分离。最初的动态网页,无论是ASP、JSP还是PHP也好,静态的html代码和程序语言代码混杂在一起,造成了大规模web程序非常难于书写和维护。后来Java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框架如当下流行的SSH(Struts、Spring、Hibernate);微软革了ASP的命推出了ASP.NET,以C#和VB.NET为后端实现MVC架构;PHP也有各种各样现成的数不清的框架。框架这个东西是最容易过时的。所以我觉得框架这个东西就像山东大饼,饱腹可以,太过深究细节就有些得不偿失,重要的还是要掌握柴米油盐。用框架人人都会,但是设计并实现出一个优秀的框架,就不是嘴上说说那么容易了。微软的快餐产品让千百万人踏入了程序设计的大门,也让他们陷入了跟潮流的漩涡。而一切微软技术的核心,定有躲不开的核心,那就是Win32 API和消息循环机制。
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本人的能力。本人也只是窥探了几章《Windows程序设计》,才到这里才大放厥词。什么是消息循环?事实上消息循环绝不向消息循环那么简单,消息循环和OO、结构化程序设计一样,是一种Architectural Patterns。常见的Architectural Patterns(参考Software Architecture in Practice (2nd Edition)有:
- Layered
- Generalization(OO)
- Pipe-and-filter
- Shared-data
- Publish-subscribe(event-based)
- Client-server
- Peer-to-peer
- Communicating process
- ……
消息循环属于Publish-subscribe,它是Windows事件机制的基础。而消息循环中很重要的两点一个是消息队列,另外就是Callback Functions(回调函数)。形像的讲,我们设每个事件为x,而处理事件x的函数为X。假设我们的一个系统软件依次出发a、b、c、d四个事件,那么消息队列中有abcd四个事件,然后由操作系统根据消息队列来决定下一步该做哪些事情。比如Windows看到了消息队列中的第一个事件为a,那么Windows就会调用A来处理事件a,a处理完毕后出队,接下来的事件是b,那么就调用B来处理时间b。没错,ABCD等Callback Function是有操作系统来调用,而不需要程序员在程序中显示调用,这也是它们被叫做Callback Function的原因。
理解消息循环对Windows程序设计是至关重要的,诸如MFC、C# Windows Forms和ASP.NET的所有事件处理机制都是基于消息循环。在一开始写GUI程序的时候常常程序的时候常常无法理解程序的执行流行,一来是结构化编程的思想根深蒂固,二来是没有完全理解Event-based程序的处理模式。那么另一个问题是,回调函数的机制又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答案的关键字是函数指针,一个我们在C语言中学过、有点印象却很少用到的东西。函数指针也是C++多态性RTTI的关键所在!(参考《Thinking in C++, Volume 1》)。Java Swing的listener,QT的signal and slots机制,归根到底应该也是消息循环。Publish-subscribe, core of GUI programming。
差不多了。关于ASP.NET的絮叨到此为止吧,再下去就黔驴技穷了。如果再加一句,就是ASP.NET的控件还是挺好用的^_^。
5 C#
最后谈到C#。简单的说,C++和Java入门之后,完全没有必要再学C#。C#能做的东西,Java都能做到,而且能做的更好。也算学了若干门Programming Languages,对语言之争已经看的很淡,更谈不上对某一门语言的死忠。在我看来,学习一门编程语言只能有两个结果:
- 给你的编程思想打开了新的一道门;
- 让你明白或巩固一个道理:trade-off是很重要的!
很不幸,对我来说,C#属于第二种,而Python和Shell Script属于第一种。C语言是指针的艺术,C++则有试图设计一种智能指针,Java抛弃了指针,只有C#,哆哆嗦嗦地使用着指针:unsafe code和delegate;C#的继承控制更为复杂,除了传统的public、protected、private,还有internal和protected internal;Java用import,包和文件目录有统一的物理逻辑关系,C#用using,包和文件目录很混乱,这到底是个优点还是个缺点?C++的class和struct几乎相同,C#却限制了struct的使用;C#还有一种类成员get/set的语法,我觉得这种语法糖特别恶心。更多的语言特性比较可以参考http://tech.it168.com/a2010/0817/1091/000001091254.shtml。
写到这里我又想到,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Programmig Languages呢。假设把这些编程语言按照字母顺序排一下,让一个人去学,恐怕一辈子也学不完。github上有一个有趣的hello world项目,汇集了众多语言写的hello world程序,你可以通过如下命令获取这些程序:
git pull git://github.com/git/hello-world.git
面对如此多的编程语言,我们又该如何选择呢?著名黑客Eric Raymond给了我们有说服力的答案:
"It's best, actually, to learn all five of Python, C/C++, Java, Perl, and LISP. Besides being the most important hacking languages, they represent very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programming, and each will educate you in valuable ways."
没错。虽然说解决问题是最终目的,方法手段有千千万,语言不是关键,思想是最重要的,但是选择语言往往也决定着你的思想,就比如你不太可能去用Python lambda, map, reduce去实现Functional Programming,也不太可能用lisp去写OO程序等等。
6 Learning Resources
.NET语言并没有C++语言如《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和《C++ Template》这种重量级的传世著作,O'Reilly的《Programmig C#》和《Programming ASP.NET》是非常不错的入门教材了。其余一切国内的中文xx教程、xx精通一虑不要看。
理解消息循环和Windows事件机制,最经典的莫过于Charles Petzold的《Programming Windows》,我虽然只看过前几章,但已经受益匪浅。
最终版的程序就不给了。区区几百行,bug一大堆,丢人的。如果实在有需要参考,可以给我发邮件。xiaohanyu1988@gmail.com。谢谢捧场。
走好,二零一零
2010的年底我告别了三个人,我的外婆,爷爷,还有史铁生。
最后一周周一的夜里接到了妈妈的电话——“爷爷不行了,赶快回来”。起床收拾,四点出发,半点去百度大厦蹲了个大号,五点多折返地铁站,六点半坐上京津高铁,八点左右和叔叔会合,十点天津出发,下午三点到家——爷爷的灵堂前。母亲抱住我,泪水像开闸的水,此时我才知道,外婆在两天前也意外地去世了。
我没有奶奶。确切地说,是我出世之前,奶奶就去世了。据说奶奶的大儿子有些痴,十几岁的时候掉进冰里溺死了,自此以后奶奶便爱上了烟云,绝于肺癌。奶奶去世的那年恰好是爸妈结婚的一年,叔叔也在那一年走出了县城,去了哈尔滨,爷爷守着家里的几亩地,种地卖菜。
父母结婚的时候家里是一穷二白。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有一次自家的鸡不老实到处乱跑,刚出家门就被一只大狼狗咬死。结果父亲去和那狗的主人协商,陪了十块钱了事。爷爷种了几年菜,叔叔毕业后,种菜的活也暂时放下了。不过我始终对爷爷没有太多的印象——老实说,他不像别的“爷爷”那样喜欢小孩子,更甭提宠小孩子了。上小学的时候爷爷在山上砖厂给人打更,我的任务就是每周给爷爷送一顿饺子,在山上玩一圈,抓几串蚂蚱喂螳螂,然后在砖窑的洞里乘凉,心情好的时候再从烧砖的隧道里钻来钻去将脖子弄得黑黢黢的。爷爷在山上有活干,有个老头聊天,有自己的地开垦施肥,心情还是很不错的。每周去山下的井里挑两担水,我去看他的时候给我烧个蒸蛋,煮锅面条,很香。
爷爷是个闲不住的人,一个人没事就去犄角旮旯开垦自己的土地,仿佛一个贪心的国王,不断向外扩张。我家原本只有一亩多的田地,到最后的几年,竟有了五、六亩之多,每年还能收上万斤的玉米。老一辈的人对土地的感情还是很深厚的。春种秋收,万年的规律刻进了他们的骨子里。到了父亲这辈,感情就淡了很多。所以每当爷爷催父亲去干些农活的时候,父亲都会有些不乐意。事实上也确实没啥必要,辛辛苦苦干一年的农活所得或许还不如一间房子的房租来的实惠。
我上初中的时候爷爷也闲了下来。白天没事的时候他就去逛街,早晨四点就起——晚上吃完饭就睡。每天早晨,上午,下午,一日三次,日复一日地在城里一圈一圈地转。当然我家的小县城并不大——我来到浙大上学报道的时候就觉得这紫金港校区怎么比我家的县城还大,后来去地图上一量一确认,确实,紫金港确实比我家的县城还大。有时他会去看戏,看京剧或者皮影;有时候就约几个伴儿去桥头晒太阳;有时候会去山上看看自己牵挂的土地,每次回来大概都会责备父亲一顿吧;有时候就躺在自己的小屋看会电视,极少数情况下还会看些书。爷爷并没有上过学,但是我清晰地记得他有一本小字典,靠着自学认识了日常用字,自己的名字写的也不错。
另一方面,爷爷是个很固执的人,脾气也很不好。最可恨的是他不让小孩子看动画片。最委屈的是我看足球小子看得正起兴,他啪地一下就关掉了电视。当然,我是比较老实比较厚道的,只能忍气吞声,有了委屈往肚子里咽;但到弟弟那里就不同了,他不是省油的灯,结果是父亲和爷爷大吵了一架。自此以后,天下太平,爷爷也不在干涉我等小辈的电视事业——因为我家有了新买了两个电视,大的我们看,小的留给爷爷。
过了八十大寿,爷爷的身体就开始走下坡路。小脑萎缩,肝肾囊肿,胆结石,肺也不好。后来记性也越来越差。自己烧水结果差点将整间屋子点着,不知道怎么关灯,电视就更不用提了。最后的几年爷爷尤其孤独。我甚至可以感受那种困苦、孤独。日复一日的单调,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没有人交流,没有事情可干,每天做的事情就是吃饭,散步,睡觉。病了就去打针吃药输液住院。老一辈的享福标准是“吃饱穿暖”,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奶奶在世没有享受到的福都给了爷爷。精神上的困苦煎熬,恐怕连爷爷自己都搞不清楚,可能他心里根本就没有精神世界这个明确的概念。但是他会感到孤独。所以一日的夜里上楼使劲的敲妈妈的门——“我想你了”。所以一年的清明跪在奶奶的坟前不起——“给你上个坟,我离这个坟头也就近了”。
对于老一辈人来说,物质上的满足尚属奢侈,精神上的追求就纯属妄想了。所以父母亲除了物质上的孝道,精神上和爷爷也确实没有太多的交流。我理解的。我只是想到,我逐渐长大,翅膀越来越硬,父母亲却在慢慢变老,老小孩,二十年后,我又该怎样和我的父母亲交流,使他们安度晚年?
四点的时候开棺“装点”——我不知道该用哪个词合适,大体上就是在脸上嘴上手上涂些香油,在棺材里塞满棉花。我也望了爷爷的最后一眼。很平淡,对于爷爷的过世,我没有一滴眼泪。或许,这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吧。晚上的时候本来想给爷爷守个灵,怎么舟车劳累,睡得太沉,同住表兄不忍惊扰,竟一觉睡到天亮出殡。匆忙赶到灵堂,父亲脱下棉大衣,让我披上,说他比我耐寒。我知道父亲不会搞那些家庭温情,这就是他表达爱的方式,也就没有拒绝。一路锣鼓,我私下里想想,这锣鼓,一是传统意义上的哀乐,另一方面,也是送爷爷上路超渡的号角吧。
八点多到墓地,众人合力将爷爷下葬,就在奶奶的身旁。二十多年了。我看看那山,那树,那蓝天,一点都没有变。变得只是父亲脸上的皱纹,和父亲脚下逐渐长大的我们。背山望水,在这样一方土地长眠,也算理想了。
次日就下雪了。二零一零,家乡的第一场雪。
其实对于爷爷的去世,大家都是有心理准备的。只是外婆的意外过世,对妈妈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子欲养而亲不在”。说来也怪,三年前的春节,我坐着叔叔的车去看了看外公,结果一个月后外公就突然去世了。同样是一个多月前我坐着父亲的车去看外婆,结果一个月后外婆也去了。
小的时候觉得外公外婆的家好远好远。那个时候喜欢坐车,喜欢坐在车上经过林荫道看树影婆娑的感觉。10块钱不到的车票,两个多小时的颠簸,还要涉水过河,最后再加上一段步行,才能到外公外婆家——汤道河乡洒金沟,一个在地图上都很难找到的山沟沟。那里的山上有奔跑的野兔,会飞的长尾的漂亮的野鸡,小舅自制土火药枪,专门用来打野鸡,在山上的小道上放上兔子套,隔两天去山上转一圈,每次都能有点收获。山上有个自己搭的小棚子,还可以烧火取暖,累了可以歇一歇。外婆家院外有个地窖,窖藏一些山里的水果粮食。院子里面都会养些鸡鸭猪狗啥的。这些鸡鸭猪狗个个都很乖,白天自顾自地出去觅食找“同伴”聊天散步,到了太阳落山的时候就各回各家。过年过节了就大无畏地奉献自己的肉身。
这一切,大概都会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慢慢萎缩,以致消失吧。
外婆去了。她一辈子都没有走出那个山沟沟。老了生病的时候还会想着山上的柴火还没有收回;来我家看病洗了回澡激动地感叹“真好、真好”;到老了老了没几天的时候还会想着跟儿女要个手机,被人当作笑柄;母亲总说外婆傻,啥也不知道啥也不懂,或许所有的儿女都会这么看吧,毕竟长江后浪推前浪。
...外婆,走好...
连日来的折腾,母亲倒下了。我叫了医生,开了药,像照顾小孩一样照看着母亲,给她按摩喂水。晚上众人吃饭,我作为长子长孙,也不免陪醉一场。次日去大爷家,席间字里,消化山庄老酒又是一斤有余,回到家里便再也支撑不住,倒头便睡。夜里头微痛,一来惊叹自己竟然还能走路回家;二来睡觉周身不爽,原来是和衣在睡,遂三下五除二,脱了光光,喝了半杯凉水,啃了个苹果,倒头继续睡。
送走众亲戚朋友,父母之间要爆发了一场小规模的战争。当然,我长大了,战争的全局尽在我的掌控之中。父亲大人第一次在我的面前痛哭流涕,诉说着自己的压力和委屈。我只能说,我理解,作为一个男人,我理解。父亲大人出去开车玩了两天,母亲叫我打电话叫回父亲,我发了个短信打了个电话,父亲说还在外边,我说“行吧,那随你吧”——当然两天之内父亲肯定要回来的,对于这一点,父亲也心知肚明。
“如果倒退三十年,我给你当儿子”,父亲说。
在我走之前的晚上,我叫来了母亲父亲,在客厅主持了一个小小的家庭会议。会议至半二人就要剑拔弩张,我就轻声道“屋子就这么大,你们喊那么大声,累不累?”。二人遂平息。我呢,作为家里的新星和未来董事长兼CEO,确定了明年的目标,安排了接下来一年的分工。两人表示赞同,会议在一片和谐的气氛中结束^_^。
10年的最后一天,早晨起来,惊闻史铁生先生病逝。
“我希望既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又有一个了悟了人生意义的灵魂,我希望二者兼得。但是,前者可以祈望上帝的恩赐,后者却必须在千难万苦中靠自己去获取”。
我翻出那本薄薄的《答自己问》,回想着高中苦读的岁月,想着先生的教诲犹在耳边。真乃,岁月如梭,光阴似箭。
仅以此文,纪念我的爷爷、外婆、先生。纪念我逝去的二零一零。
关于创业
我有个习惯,学习或者看书的时候,总会习惯性得拿出一支笔,在一个本子上写写画画。眨眼间入职百度实习已经整整一月,32开软皮小本,潦草不堪,记录着自己一点一滴的成长。这个月还是学了很多东西,虽然不是很系统,虽然这让我更加知道了自己的无知和浅薄:
- Cloud Computing
- Linux
- Network
-
Python
-
modules:
- lxml and beautiful-soup
- re
- operator
- getopt, OptionParser, ArgParse
- functional programing: map, zip, reduce, filter
- “人生苦短,我用Python”
- “一切循环是迭代,一切类型是对象,一切对象是字典,一切命名是引用”
-
miscellaneous
- eval()
- repr()
- id()
- dir()
- help()
- Python -m SimpleHTTPServer
-
modules:
-
C# and Java
- JVM GC机制?
- 序列化?
- 关于运维
-
words
- “我不仇富,也不仇官,我仇的是不公。” –阿里巴巴.卫哲
- 人脑的堆栈深度非常浅,这就决定了人在同一时间内可以关注和处理的事情只有7-9个。
- 没有完美的软件,够用且容易使用的软件已经算是完美的了。
- There's just too much that time cannot erase.
- Less is more
- “我们的心憧憬着未来,有的时候现实也许会让我们沮丧,但是这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而那些逝去的,终将变成美好与可爱” --乐嘉
- “敬畏神是智慧的开端”
- “I hope to die before I have to use Microsoft Word” –D.E.Knuth
-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 recommandations
我以为,知识的学习正如图论中的搜索,分为深度优先和广度优先。而专业的学习往往是在这两种方式之间找一个平衡点。另一方面,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也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一个大的视野,对深度的钻研往往容易走进死胡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正如中国的中学数学教育,讲究奇技淫巧,殊不知一些所谓的奇技淫巧到了高等数学只是一个简单的公式而已;但是广度没有深度,之后成为博而不精的庸才。现在的我,广度尚且不足,深度更是有限。
学习之余,更多的是胡思乱想,思考着自己的方向。
比如创业,我认为创业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创业之初,你的心里必须有一种“原始的赤裸裸的冲动”,就是一种“如国现在不去做这件事情,以后想起来会后悔一辈子”这样的冲动。但是这种冲动,所谓“原始的赤裸裸的”,就好比性高潮一样,但也不完全一样–多数人都能体会到性高潮,但是多数人一辈子也不会有这种“随千万人,吾往矣”的冲动。两者本质的区别在于,性冲动是先天注定的,创业的冲动则需要自己去寻找去挖掘。
关于坚持,我认为,坚持的必要条件是你坚持的这件事情一定是你喜欢的。否则坚持的时间和你的痛苦是成正比的–当然这需要你有一根足够敏感的神经,否则你连痛苦都感受不到,就更不要说坚持了。假定你喜欢的事情作为坚持的前提条件和正向因素,日后的阻力、压力、失败、挫折作为坚持的负向因素,当正向因素和负向因素相抵,而你还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前进的方向奋斗不息的动力,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坚持。
当然,坚持并不等同于成功。创业也不仅仅是坚持这么简单的体力活。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某某公司上市产生了几百个百万千万富翁–连司机都成百万富翁了”这样的故事,比如前些天上市的优酷。岂不知,这样的报道就像报道傻子吃馒头一样–“今天吃了四个馒头,没饱,又吃了一个,终于饱了,哎,算了,好笨啊,以后直接吃第五个馒头好了”,可笑至极。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任何事情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量变导致的质变。说白了,就两个字,迭代。快速迭代,越变越美。
很多人看到了马云的成功,却看不到他背后的东西:
- 马云中学期间就经常去西湖给老外当导游,锻炼自己的英语–好的英语给了他一份谋生的职业(大学教师),给了他扩展国际视野的资本和前提,给了他一个创业到条件(翻译社)。
- 马云高考考了三次,第一次数学1分,第二次10+分,第三次不到80–看到了吗?这叫厚脸皮承受挫折的能力。
- 马云爱读武侠小说,戏说江湖醒人世,拈花一笑万山横–一个公司创始者的灵魂常常会永久地留在这个公司,笑傲江湖,看马云见招拆招。
- 马云的人脉,人格魅力–十八罗汉,在马云家帮哦那个,自己租房,条件是任何时候只要有需要五分钟内必须赶到马云家中;蔡崇信,耶鲁博士,放弃70w美元的年薪跟着马云领每个月500元的工资。
- 马云的创业经验–杭州的翻译社,中国黄页。
- 马云的自信与霸气–“五年后,北京就不会这样对我”。
- 马云的创业理念和社会责任–服务于中国广大的中小企业,创办淘宝给社会解决就业问题,坚决不做网游不投资房地产。
所以有时我在想,什么时候会去创业?但是我一直想不明白。我觉得我有创业者的潜质和基因,我很幸运地有过三次“原始的赤裸裸的冲动”,那就是高中的化学竞赛,预科时杭州到承德的骑行,大一暑假杭州到拉萨的漂泊。每次都是筹划良久偷偷摸摸,每次都是顶风作案瞒着父母亲人顶着各方的反对,每次都是风吹日晒独自一人永不停歇,每次都是废寝忘食撕破脸皮人生豪迈大不了从头再来,每次还都比较幸运,都做成了。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几捆干柴,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火种,将干柴变成烈火。我,在寻找我的下一个火种。
《浪潮之巅》小记
说明:《浪潮之巅》是Google研究员吴军写的一本IT史话,以博文的形式发表在Google黑板报上,非常有意思的一本小书,花了两天的时间,读到第15章嘎然而止,心痒难忍。随手用Emacs做了一些提纲式的笔记,想了想还是放上来吧。嗯。
Table of Contents
1 帝国的余辉(AT&T)
- 不少人的座位旁都放着上面这张美丽的夕阳照。现在想起来,它似乎预示着一个帝国的黄昏。
- 贝尔实验室是历史最大的、最成功的私有实验室。
- 在很长时间里,贝尔实验室的人总是用不需为经费发愁这一条理由来吸引优秀的科学家到该实验室工作。
- 贝尔实验室不仅在通信领域长期执牛耳,而且在射电天文学、晶体管和半导体、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领先于世界。它著名的发明除电话本身外,还包括射电天文望远镜、晶体管、电子交换机、计算机的Unix操作系统和C语言等等。
- 不久,贝尔核心因为七个和尚无水喝,很快就推出了历史舞台,这当然是后话了。
- 中国国家主席接见一个公司下属机构的总裁,这次可能是空全绝后的。AT&T当时可以说风光到了顶点。
- 美国政府司法部并没有真正要过它的命,每一次反垄断其实是帮助AT&T修枝剪叶然后让它发展得更好。
-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二战中,贝尔实验室的天才青年科学家香农提出的信息论。信息论是整个现代通信的基础。
- AT&T几个执行官们手上的股票远不如华尔街投资银行控制的多。说句不好听的,AT&T的总裁们并不真正拥有公司。他们之中不乏有远见者,但是根本左右不了董事会。更何况公司的长期利益和他们没有太大关系。如果能在任期内狠狠捞一把,何乐而不为呢?
- 今天,贝尔实验室的牌子还在,只是联系地址已经到了法国。
- 在AT&T实验室解散前,它的主管拉里∙拉宾纳(Larry Rabinar)博士已经预感到情况不妙了,他很有人情味地为他的老部下们安排了出路,然后自己退离了香农实验室第一把手的岗位。
- 谷歌不少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都来自于AT&T,包括Unix操作系统和C语言的发明人汤普生—Ken Thompson。
- 在工业史上,一种新技术代替旧的技术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生最幸运之事就是发现和顺应这个潮流。
- 我和很多AT&T的主管和科学家们聊过此事,大家普遍认为AT&T的每一个大的决定,在当时的情况下都很难避免,即使知道它是错的。
- 我们以后还会多次看到,当一个公司没有人对它有控制时,它的长期发展就会有问题。
2 蓝色巨人(IBM)
- 其实IBM并没有这么简单,它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务公司(consulting company)第二大软件公司,第二大数据库公司。IBM有当今工业界最大的实验室IBM Research(虽然其规模只有贝尔实验室全盛时期的十分之一),是世界上第一专利申请大户(以后我们还要讲IBM对专利的态度),它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开源(Open Source)的Linux服务器生产厂商。
- IBM能成为科技界的常青树,要归功于它的二字秘诀——保守。
- 保守使得IBM失去了无数发展机会,但是也让它能专注于最重要的事,并因此而立于不败之地。
- 机械革命从三百年前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一般认为其高峰是十九世纪末期。当时很多人认为机械可以代替一切,就如同今天不少人认为计算机可以代替一切一样。
- 一个公司创始者的灵魂常常会永久地留在这个公司,即使他们已经离去。
- 正巧赶上了二次大战,以制造精密机械见长的IBM马上把它的生产线民用转军用,制造出著名的勃郎宁自动步枪和M1冲锋枪。
- IBM还间接地参与了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
- 社会的需求对科技进步的作用要超过十所大学。
- 但是因为艾科特和毛奇莱都是不会经营的学者,很快他们的公司就赔钱关门了。
- 在小华生执掌IBM的二十年里,IBM的平均年增长率高达30%,这在世界上可能是绝无仅有的,他的父亲也没有做到这一点。
- COBOL语言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世界上最流行的程序语言,但是会写COBOL程序的人很少,因此他们的收入远比今天的软件工程师要高得多。
- 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IBM在计算机领域基本上是独孤求败。
- IBM如果说还有什么对手的话,那就是美国政府司法部。在美国从来没有过国王,美国人也不允许在一个商业领域出现一个国王。当垄断产生以后,司法部就会出面以反垄断的名义起诉那个垄断公司。
- 它甚至有从不裁员的神话,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它陷入困境时才不得不第一次裁员。
- 为了最快地研制出一台PC,这个只有十几人的小组不得不打破以前自己开发计算机全部软硬件的习惯,采用了英特尔公司8088芯片作为该电脑的处理器,同时委托独立软件公司为它配置各种软件。
- 随着2005年IBM将个人电脑部门卖给了中国的联想公司,IBM彻底退出了个人电脑的舞台。
- IBM PC唯一一个操作系统的内核BIOS是自己的,但是很容易地就被破解了。
- 盖茨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拿破仑。
- 盖茨看到了机会,他空手套白狼,用七万五千美元买来的磁盘操作系统(DOS),转手卖给了IBM。 盖茨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没有让IBM买断DOS,而是从每台IBM PC中收一笔不太起眼的版权费。
- 而且,IBM和微软签的协议有个很小的漏洞,没有说清楚微软是否可以将DOS再卖给别人。盖茨后来抓住了这个空子,将DOS到处卖,IBM很不高兴,告了微软好几次。因为在大家看来这是以大欺小,IBM得不到别人的同情,从来没有赢过。(在美国,以大欺小的官司常常很难赢,而且即使赢了,也不可能得到太多的赔偿,因为小公司没有什么油水可榨)。
- IBM决定和微软共同开发微机的新的操作系统OS/2,共同来开发微机的软件市场。如果是别人,也许就乐于当IBM的一个合作伙伴了。但是,盖茨可不是一般的人,他的心志非常高远,他不会允许别人动微机软件这块大蛋糕,虽然此时的微软的规模远没法和IBM相比。盖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方面和IBM合作开发OS/2,挣了一点短期的钱,另一方面下大力气开发视窗操作系统(Windows)。
- 当视窗3.1研制出来的时候,微软帝国也就形成了。
- 十几年后,硅谷一位最成功的CEO讲,凡是和微软合作的公司,最后都没有好结果。IBM也许是其中第一个吃亏者。
- 郭士纳原来是一家食品公司的总裁,再以前任职于美国信用卡公司运通公司,根本不懂计算机。
- 如果去过IBM Almaden实验室的人都会发现,那座非常豪华的大楼非常不对称,似乎只盖了一半。事实上的确如此,IBM当时盖了一半没钱了,就留下了这座烂尾楼(见附图)。而且,郭士纳还想把盖好的这一半卖掉,只是这座楼盖得实在太贵,在九十年代初美国经济不景气时,没有公司买得起,它才得以留在IBM。
- 要知道美国主要银行对计算机系统的要求是一年宕机时间不能超过五分钟。
- IBM这种保守的做法让大客户们很放心,因此,即使它的产品和服务比别人贵,政府和公司还是很愿意,或者说不得不用IBM的。
- IBM T.J.Watson实验室的一位主任很骄傲地告诉我,不要看IBM在微机市场上远远落后于Dell和惠普等公司,它们每年要向我们交很多的专利费!
- 有时,即使花很多时间和金钱,也不一定能创出一个世界级的品牌。
3 “水果”公司的复兴(乔布斯和苹果公司)
- 比尔·盖茨虽然没有大学毕业,毕竟正儿八经地上了两年。乔布斯只读了半年大学,又旁听了一段时间,然后就彻底离开了学校。他入选院士的原因是―开创和发展个人电脑工业(For contributions to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ersonal computer industry)。
- 他并没有离开学校,开始旁听他感兴趣的、将来可能对他有用的课。乔布斯没有收入,靠在同学宿舍地板上蹭块地方睡觉,同时靠捡玻璃瓶、可乐罐挣点小钱。每星期天,为了吃一顿施舍的饭,他要走十公里到一个教堂去。
- 乔布斯遇到了别人一辈子可能都不会遇到的两件事——被别人赶出了自己创办的公司,然后又去鬼门关走了一遭。而苹果公司,也开始进入了长达十五年的低谷。
- 一般的创业者三十岁时还未必能创建自己的公司,乔布斯这一年已经被自己的公司开除了。乔布斯一气之下,卖掉了他所有的苹果的股票。
- 乔布斯从Pixar挣到的钱比他从苹果挣的还多。
- 那时硅谷的公司不但在商业竞争中被微软压着一头,连打官司也打不赢微软,十几年来硅谷一直梦想着有一个可以和微软抗衡并且占到上风的公司。
- 1998年,苹果走投无路的董事会不得不把他们十三年前赶走的乔布斯请回来,执掌用乔布斯的话说“底下有个大洞的船”。在美国,董事会赶走一个公司创始人的情况虽然不常见,但还是发生过的。但是,再把那个被赶走的创始人请回来执掌公司,不仅以前没听说过,以后也很难再有。
- 死亡推动着生命进化和变迁,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现在,新的人和新的技术,在不久的将来,也会逐渐成为旧的,也会被淘汰。
- 乔布斯是个非常优秀的谈判高手,他把在价格上最强硬的Sony放在最后,他和其它四家公司共同达成了协议,Sony只好就范,否则就永远被隔离在广大的iPod用户群以外。
-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4 计算机工业的生态链
4.1 摩尔定理(MOORE’S LAW)
- 如果汽车工业能够像计算机领域一样发展,那么今天,买一辆汽车只需要25美元,一升汽油能跑四百公里。
- 在世界经济的前五大行业中,即金融、信息技术(IT)、医疗和制药、能源和日用消费品,只有IT一个行业可以以持续翻番的速度进步。
4.2 安迪.比尔定理(ANDY AND BILL’S LAW)
- What Andy gives, Bill takes away。
- 我们可以看出,个人电脑工业整个的生态链是这样的:以微软为首的软件开发商吃掉硬件提升带来的全部好处,迫使用户更新机器让惠普和戴尔等公司收益,而这些整机生产厂再向英特尔这样的半导体厂订货购买新的芯片、同时向 Seagat e 等外设厂购买新的外设。在这中间,各家的利润先后得到相应的提升,股票也随着增长。各个硬件半导体和外设公司再将利润投入研发,按照摩尔定理制定的速度,提升硬件性能,为微软下一步更新软件、吃掉硬件性能做准备。华尔街的投资者都知道,如果微软的开发速度比预期的慢,软件的业绩不好,那么就一定不能买英特尔等公司的股票了。
4.3 反摩尔定理(REVERSE MOORE’S LAW)
- 反过来看摩尔定理,一个IT公司如果今天和十八个月前卖掉同样多的、同样的产品,它的营业额就要降一半。IT界把它称为反摩尔定理。
- 反摩尔定理对于所有的IT公司来讲,都是非常可悲的,因为一个IT公司花了同样的劳动,却只得到以前一半的收入。
5 奔腾的芯(英特尔 INTEL)
- 在很长时间里,英特尔的产品被认为是低性能、低价格。虽然它的性价比很高,但并不是尖端产品。
- 八十年代,英特尔果断地停掉了它的内存业务,将这个市场完全让给了日本人,从此专心做处理器。当时日本半导体公司在全市界挣了很多钱,日本一片欢呼,认为它们打败了美国人。其实,这不过是英特尔等美国公司弃子求势的一招棋。
- 1985年,英特尔公司继摩托罗拉后,第二个研制出32位的微处理器80386,开始扩大它在整个半导体工业的市场份额。这个芯片的研制费用超过三亿美元,虽然远低于现在英特尔新的处理器芯片的研制成本,但在当时确实是一场豪赌,这笔研制费超过中国当时在一个五年计划中对半导体科研全部投入的好几倍。
- 英特尔公司迄今唯一遇到的重量级对手只有八十年代的摩托罗拉。
- 硅谷几个比较好的学区的房子,不少被英特尔公司的早期员工买走了,而这些房子靠工资是一辈子也买不起的。
- 摩托罗拉公司由加尔文(Galvin)兄弟创办,公司六十年代传到了儿子手里,八九十年代传到了孙子手里,是个典型的家族公司。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这话果然应验在加尔文家族上,三代人可以说是一代不如一代。孙子辈的克里斯托弗•加尔文虽然是被"选成"CEO 的,但是如果他不姓加尔文,他永远不可能是摩托罗拉的CEO,甚至进不了工业界的高层。
- 英特尔在微软的帮助下,在商业上打赢了对摩托罗拉一战。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它在技术上又和全世界打了一战。
- 虽然复杂指令和精简指令的处理器各有千秋,但是在学术界几乎一边倒地认为复杂指令集的设计过时了,精简指令集是先进的。
- 如果不是反垄断法的约束,英特尔很可能已经把AMD击垮或者收购了。
- 英特尔并没有想彻底把AMD打死。因为留着AMD对它利大于弊。首先,它避免了反垄断的很多麻烦。今天AMD的股值只有英特尔的5%,后者靠手中的现金就足以买下前者。
- 流传着这么一个玩笑,英特尔的人一天遇到了AMD的同行,便说,你们新的处理器什么时候才能做出来,等你们做出来了,我们才会有新的事做。
- 当一个公司的市场份额超过50%以后,就不用再想去将市场份额翻番了。
- 从这个角度讲,微机时代的领导者只有两个,软件方面的微软和硬件方面的英特尔。有人甚至把PC机行业称为英特尔/微软体制。
6 互联网的金门大桥(思科)
- 在2000年,思科曾经在一瞬间超过微软,成为世界上股值最高的公司(五千四百亿美元),那时思科股票一天的交易额超过当时整个中国股市。
- 八十年代初,斯坦福两个不同系的计算中心主管里奥纳多•波萨克(Leonard Bosack)和桑迪•勒纳(Sandy Lerner)好上了。上面是事实,下面则是广泛流传的谣言。两个人要在计算机上互相写情书,由于各自管理的网络不同,设备又是乱七八糟,什么厂家的、什么协议的都有,互不兼容,情书传递起来很不方便,于是两人干脆发明了一种能支持各种网络服务器、各种网络协议的路由器。于是思科赖以生存的―多协议路由器便诞生了。
- 思科Cisco是旧金山英文名字San Francisco的最后五个字母,思科公司的图标正是旧金山的金门大桥,创始人的意思是要建起连接不同网络的桥梁。
- 红杉风投投资喜欢投给年轻的穷人,因为越是穷人越有成功的欲望和拼搏精神。
- 在思科还是一个小公司时,各大计算机公司各自有自己很大的市场,它们首先想的是在网络市场上打败对手们而不是研制包容各公司网络产品的路由器,因此,没有公司和思科争夺多协议路由器的市场。而等到互联网兴起时,思科已经占据了路由器市场的领先地位。
- 思科自己公布的从1993年起的收购超过百起,这没有包括很多小的收购。
- 在信息工业中,这句话要反过来讲,成功的公司各有各的绝招,失败的公司倒是有不少共同之处。
- 思科真正的对手是中国的小弟弟华为。
- “华尔街的压力”
- 华为唯一要注意的是避免亚洲家族企业从兴到衰的宿命。
- 思科的股票走势和谷歌吻合的非常好。
- 谷歌研究院院长彼得.诺威格博士说,当一个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以后,就不要再指望在市场占有率上翻番了。
- Skype 为了保证一个电话语音数据包能及时地传递到对方,它会将该包复制多份通过互联网上的多条线路进行传送,这种霸道的做法效率其实非常低,比传统电话的传输效率还低得多。只是 Skype 滥用了互联网免费这样点,实际上是让铺设互联网的电信公司变相为它买单。
- 当每个家庭上网的速度达到现在DSL的一百倍,即每秒钟100Mbps,那么每个家庭可以同时收看三部高清晰度电影,每部需要25Mbps的带宽,剩下来的四分之一可用于电话,浏览互联网,玩游戏,上传下传照片等等。
7 硅谷的见证人(惠普公司)
- 直到1939年这个公司才正式成立,创办资金只有区区500美元,公司的主要业务是示波器的电子仪器。
- 虽然惠普从来没有领导过哪次技术革命的浪潮,但是作为硅谷最早的公司,惠普见证了硅谷发展的全过程,从无到有,从硬件到软件,惠普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硅谷历史的缩影。
- 二战后斯坦福大学遇到财政困难,斯坦福有8000多英亩的土地,相当于十多个颐和园大小,而它真正需要使用的土地可能连十分之一都不到,至今斯坦福荒着的土仍然地占一大半。
- 两个打算办一个电子公司,至于这个公司的名字应该叫 Hewlett –Packard 还是该叫 Packard-Hewlett,两个人决定抛硬币看运气,最后结果是 Hewlett 赢了,便有了 HP 这个名字。
- 如果在九十年代初问一问硅谷最有名的公司是哪一家,十个人中有十个会回答惠普。
- 到九十年代中期,惠普成为集科学仪器、医疗仪器和计算机产品于一身的巨无霸型的公司,并且随着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达到顶峰。那时,惠普是全世界仅次于 IBM 的第二大计算机和仪器制造商,它的产品线甚至比IBM还长,小到计算器、万用表之类的产品,大到最复杂的民用医疗仪器核磁共振机。
- 惠普衰落的原因大致有两个,领导者的错误和“日本/中国制造”的冲击。
- 惠普赌的另一个拳头产品是它的打印机。惠普决定采用吉列的商业模式—通过廉价的刀架挣高价刀片的钱,它打算廉价卖打印机,然后高价卖墨盒。惠普的市场战略家们当然仔细算过这笔帐,但是,它们低估了日本制造的效应。至今,惠普在打印机市场上一直受爱普生和佳能的威胁。
- 毫无疑问,菲奥莉娜是惠普历史上最有争议、也是最出风头的CEO 。作为一位职业女性,在五年内拆掉了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科技公司(AT&T和惠普),又主持了两次巨大的商业合并(朗讯和飞利浦的合资,惠普和康柏的并购),菲奥莉娜的功绩或者罪过已经是任何职业经理人很难比拟的了。
- 事实证明,菲奥莉娜的过人之处也许只是好表现自己,让外界和上司注意到她。
- 她主持了朗讯和飞利浦的合资公司,这家双方投资六十亿美元的合资公司连个响都没有听见就失败了。
- 惠普在和 Dell 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的根本原因在于,惠普的问题是资金周转不够快。Dell的资金一年大约可以周转两次以上,而惠普只有一次。也就是说,即使Dell的利润率只有惠普的一半,它也可以获得和后者相同的利润。
- 在商业史上,类似的事情时常发生,两个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公司合并后,不仅没有得到累加的市场份额,而且只达到两者合并前少的那份。
- 这就好比几块煤放在一起是一堆煤,而不是能发亮的钻石。
- 亚洲制造的影响不仅仅在于限制利润率,而且还在于亚洲公司参与制定商业模式和游戏规则。
- 可以这样讲,美国公司很喜欢OEM大王郭台铭,不太喜欢松下幸之助和华为的任正非。
- 赫德很少花时间做那些漂漂亮亮的Powerpoint投影胶片,而是直接在白板上写写画画。
8 没落的贵族摩托罗拉
- 摩托罗拉一词Motorola的前五个字母Motor表示汽车,ola是美国很多商品名称喜欢用的后缀,比如可口可乐Coca Cola。
- 这个超级“大哥大”重四公斤,在开阔地带通信范围一公里半,在树林中只有三百米。
- 我经常看到这类报道,在一个荒郊野外出了车祸,大家都拿出手机呼救,最后只有摩托罗拉的手机能打出去。
- 但是,很多事情是双刃剑,过分注重技术和品质使得摩托罗拉在商业上的灵活性远不如诺基亚和三星等竞争对手。
- 1979年,摩托罗拉成功地推出68000通用微处理器,它因设计的集成度为68000个晶体管而得名(虽然实际集成度为70000个)。它的地址总线(Address Bus)宽度为奇特的24位,可以管理16MB的内存,因此它成为所有小型机和工作站的首选芯片。而同期英特尔的处理器其实比它落后半代,后者16位的地址宽度只能管理64K的内存。
- 到九十年代初,摩托罗拉在移动通信、数字信号处理和计算机处理器三个领域都是世界上技术最强的player。更难能可贵的是,它的产品声誉极好。
- 在欧洲人行动的同时,美国人并没有闲着,他们似乎比欧洲人更努力。整个欧洲只搞出一个标准,而只有欧洲人口三分之一的美国居然搞出了三个数字通信的标准,其中两个和GSM一样是基于TDMA的标准,而第三个是很先进的码分多址CDMA标准。
- 本来,摩托罗拉是最有资格领导移动通信大潮的,很遗憾,它只踏上了一个浪尖就被木工厂出身的诺基亚超过了。
- 从技术角度看,铱星移动通信系统是非常成功的。这是真正的科技精品。我常常想,我们这些被称为高科技公司的互联网公司做到的东西和铱星系统相比,简直就像是玩具。
- 如果说中央处理器(CPU)是计算机的大脑,数字信号处理器则是我们今天手机、数字电视等产品的大脑。
- 很多人把摩托罗拉看成一个去养老的公司而不是一个创业的公司。
-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摩托罗拉居然想出出售最重要的手机部门的馊主意。但是,居然没有公司愿意接手,可见摩托罗拉手机部门内部问题之严重。
-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对一个贵族家族式的公司也是如此。虽然摩托罗拉衰落了,但是它几十年来造福于我们这个世界。没有它,我们也许要晚用几年手机,没有它和英特尔的竞争,我们的计算机也许没有今天这么快。
9 硅谷的另一面
-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加州黄金产量达到高峰,每年四十吨,接近于全世界有史以来黄金总量的千分之一。旧金山也因此而得名。
- 硅谷地区确实四季如春。
- 硅谷是世界上最富传奇色彩的科技之都,对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 无数的图书、报纸、电视和今天的互联网,讲述着这样一个关于硅谷的故事:有两、三个缀学的大学生(最好是斯坦福的),有一天在车库里甚至是不经意发明了一个什么东东,马上来了几个(没头没脑的)风投资本家,随手给了他们几百万美元。两年后,这几个年轻人办起的burnmoney.com公司就上市了,华尔街欣喜若狂,也不管它有没有盈利,当天就把它的股价炒了三倍,这几个创始人一夜之间成了亿万富翁,跟着他们喝汤的员工们也个个成为了百万富翁。接下来,他们盖起百万千万的豪宅、开上保时捷甚至法拉利的跑车。每个人又甩手给母校盖了栋大楼,于是张三李四王五的大楼就到处都是了。我不能说这种宣传的事没有发生过。事实上,它还不止一次发生过,只是这种的几率比中六合彩大奖的概率大不了多少,但绝对比被汽车撞死的概率小很多。(事实上,世界上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高达一百二十万,但靠创业发财的可没有这么多。)
- 在硅谷,赶上上述这样机会的人,被称作中了―硅谷六合彩(Silicon Valley Lottery)的幸运儿。
- 二三十年前年轻人的偶像是乔布斯,后来是 Netscape 的吉姆.克拉克(Jim Clark)和雅虎的杨致远和费罗。这十年是谷歌的佩奇和布林,以后可能是 Facebook 的马克∙祖克伯格(Marc ZuckerBerg)。
- 这些成功人士的传奇点燃了年轻人心中创业的梦想,就如同好莱坞的明星带给了无数少男少女的明星梦一样。
- 这正是风险投资资本家和华尔街所希望的。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种创业的游戏,投资者才能有好的项目投资。
- “如果你不相信这辈子会被汽车撞死,为什么相信能中硅谷大奖?后者的可能性更小。”
-
一个小公司要想成功,有很多因素必须同时具备。
-
创始人很重要。
- 任何梦想家都不足以成事,因为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实干家。
- 成功的创业者必须有一个小而精的好团队,里面每个人都得不计较个人得失,同甘共苦,否则成则争功,败则互相推诿。
- 在技术上,他们必须有自己的金刚钻,他们的技术必须是不容易被别人学会和模仿的。
- 有商业头脑而且必须找到一个能盈利的商业模型(Business Model)。
- 判断力和执行力。
- 创业的年轻人天生具有非凡的判断力和执行力不容易,为了保证一个起步良好的公司能够成功,一般风险投资家在投资的同时,要为公司寻找一位专业的 CEO ,就是这个目的。
- 外部环境和机遇。
- 好运气。
-
创始人很重要。
- 当一个小公司成功上市后,股票能涨上去的又只有百分之二到三。大部分公司上市后股价平平,甚至不如上市价(即在中国常说的原始股价)。
- 岂不知,一将功成万骨枯,无数失败的公司在为少数几个成功者做分母。
- 日本人号称工作时间长,但和硅谷比只是小巫见大巫。更何况在日本,大家是没事做耗着不回家,而硅谷大家是有干不完的活。
- 很多人为了使技术不荒废,宁可不要工资工作。(在硅谷,如果雇人的公司发现一个申请者半年以上没有工作,就会很不愿意雇佣这些人,因为公司会觉得这个申请者要么技术已经荒废、要么自身条件不强,否则为什么半年还找不到工作。)
- 硅谷人最常去的解压度假的地方只有塔户湖(Lake Tahoe)的滑雪场和拉斯维加斯的赌馆。
- 硅谷就是这样一个“嗜血”的地方。坦率地讲,硅谷的生活质量达不到美国的平均水平。但是,几十年来总有无数的年轻人把这里当作开拓自己事业的首选地,因为它给人机会和梦想。
- 自古英雄出少年,这是风险投资家们普遍承认的事实。红杉风投的投资家们和我谈过他们选择投资对象的原则,其中一条就是创业者一定要有饥渴感(Hungry)。
- 机会均等的另一方面表现在行行出状元。一百六十年前旧金山是淘金者的天下,一位叫李维·施特劳斯的德国人(Levi Strauss)也从纽约跑到这里来淘金。来了以后他发现淘金的人已经过剩了,于是他捡起了他原来布料商和裁缝的老本行,用做帐篷的帆布为淘金者做结实的工作服,这就是现在世界上最有名的 Levi's牛仔裤。一百多年过去了,当年淘金者的踪迹已经找不到了,而 Levi's牛仔裤今天仍然风靡全球。
- 有趣的是很多从事金融和房地产业的人是IT出身的工程师。他们发现硅谷的IT行业已经人满为患,改行去从事其他工作,反而比原来当工程师甚至公司主管要成功得多。
- (我对一些科技园按照学历、职称引进人才和投资额招商很不以为然。)自古英雄不问出处,今天落魄的学子可能就是明天业界的领袖。
- 尽管现在仙童公司早已江河日下了,但是每一个计算机用户一定知道它的两个孩子—英特尔公司和AMD公司。
- 硅谷是一个拒绝平庸的地方,当一个行业的利润率无法维持硅谷高昂的费用时,它就必须搬出硅谷。
- 硅谷没有了硅,那么留下了什么呢?
- 硅没有了,创新的灵魂留下了,它保证了硅谷的繁荣和发展。
- 亘古而常青的昨天永远是过去,也永远会再来。
- 在信息时代,微软向全世界证明了计算机软件可以独立于计算机硬件系统成为一个赚钱的行业。同时(在企业级市场上)证明这一点的,就是甲骨文公司。
- 当计算机软件创业的浪潮尚未完全平息时,互联网又在硅谷兴起了。
- 而新药的研制投入是非常巨大的,但是其生产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甚至盗版的成本都很低)。在这一点上制药业非常像软件工业。(实际上,世界上药品的盗版甚至比软件盗版来的严重。)
- 相对于有一百五十年历史的辉瑞制药(它的伟哥闻名于世)和一百多年历史的默尔克相比,有三十年历史的基因科技只能算小孙子。
- 创新必须依靠技术实力。和Google一样,基因科技也是世界上单位办公面积博士密度最高的公司。就连它的七名董事中都有五名博士,九名执行官中也有六名博士。
- 创新是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保障,这任何国家任何领导人都懂得的道理。很多国家都投了大量的资金建造自己类似硅谷的科技园,以鼓励创新,但鲜有成功的。主要是因为其它地方很难再复制硅谷的天时(二战后 IT 工业的发展)、地利(背靠斯坦福和伯克利)和人和。
10 短暂的春秋与机会失之交臂的公司
- “在人类在命运降临的伟大瞬间,市民的一切美德——小心、顺从、勤勉、谨慎,都无济于事,它始终只要求天才人物,并且将他造就成不朽的形象。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命运——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
- 太阳公司不仅打败了包括IBM在内的全部工作站(Work Station)和小型机(Mini Computer)公司,而且依靠它的Solaris(一种 Unix)和风靡世界的Java程序语言,成为在操作系统上最有可能挑战微软的公司。太阳公司不乏能人,它不仅为Google培养了CEO埃里克.施密特和首任工程部副总裁韦恩.罗森(Wayne Rosen),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今天Google工程部门的基础。
- 太阳公司从1982年成立到2000年达到顶峰用了近二十年时间,而走下坡路只用了一年,足以令经营者为戒。
- 太阳公司名称的由来很多人不知道,它其实是斯坦福大学校园网(Stanford University Network)的首字母缩写。
- 太阳公司的位置非常像微机争霸战中的苹果公司。它有自己成套的硬件和操作系统,但是它缺乏应用软件。太阳的 Star Office 至今恐怕除了它自己没有其它象样的公司在使用。而微软只做软件,而且只做操作系统(Windows NT),数据库 SQL Server 和办公软件(Office)等少数但同时是至关重要的软件。这三种软件是一个企业必不可少的。
- 如盖茨甚至为了照顾那些不愿意搬家的数据库专家,在他们现有的城市设立研发办公室。
- 事实证明,包括Solaris在内的各种Unix操作系统比Windows NT能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资源,尤其是当计算机系统庞大、用户数量巨大增加时。
- 对太阳来讲,取胜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将它在Unix上的技术优势转换为市场优势。
- 这很像十六世纪的西班牙王国,虽然它的无敌舰队已经被英国人打败了,并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但是由于世界上可殖民的处女地仍然很多,支撑着这个海上老二繁荣了两个世纪,直到十九世纪全世界再无殖民地可开拓时,西班牙早期埋下的危机才表现出来。当然,衰落要比繁荣来得快,在很短时间内,西班牙从欧洲的富国沦为穷国。太阳公司也是如此。
- 用华尔街的话讲,就是Java 是赔钱赚吆喝。赚到吆喝后怎么挣钱,太阳公司至今不知道。我接触过太阳公司的很多人,他们大多抱怨Java这种免费的东西无法挣钱。我觉得主要还是看人,设想如果Java当初掌握在盖茨手里,他一定能玩出无数的名堂。
- 马可尼里绝不是庸才,但也不是天才。在马可尼里领导下的太阳公司效率之低在硅谷公司中是有了名的。太阳公司不缺乏英才,但是它平庸而大锅饭式的管理实际上是在进行劣胜优汰。
- 十年前,Unix 操作系统在企业级用户中的优势如此巨大,连微软都不得不开发一个自己的 Unix(十六位微机上的 Lenix)。
- 读者如果曾在九十年代初在中关村转过一两圈,就能记起当时任何一家两三人的小公司都会在自己的业务上写上“网络安装”等字样。
10.1 网景公司
- 在科技工业史上乃至整个工业史上,能超过微软发展速度并盖过它的风头的公司屈指可数。能否超越微软,哪怕暂时地超越微软也就成为了伟大公司的试金石。
- 同年11月,高盛公司将微软的股票从买入下调到持有,微软的股票应声而下。
- 网景现在面对两难的问题,如果答应微软从此就受制于人,而且以前和微软合作的 IBM 和苹果都没有好结果,反之,不答应微软,就可能像莲花公司和 WordPerfect 一样面临灭顶之灾。最后,网景选择了和微软一拼,因为它觉得至少目前它还有技术和市场上的优势。后来证明这种技术上的优势根本不可靠,这也是我将技术排在形成垄断的三个条件之外的原因。在微软方面,它也正式向网景公司宣战。
- 1995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周年纪念日,盖茨宣布向互联网进军。
- 盖茨的这种魄力我以后只在佩奇和布林身上又看到过一次,在世界上找不到第三次。
- 1997年是个转折年。那年十月,微软发布了性能稳定的IE4.0。不知是为了重视硅谷的用户和人才,还是为了向网景示威,发布会在远离微软总部的硅谷重镇旧金山举行。当天夜里,微软的员工还跑到网景公司偷营劫寨,将一块大大的IE标识放到了网景公司总部楼前的草坪上。
- 这种恶作剧一般是十几二十岁的工科大学生玩的把戏,比如MIT的学生曾经在哈佛和耶鲁的橄榄球赛场中爆出MIT的标志,康奈尔的学生曾经在万圣节把一个几十斤重的大南瓜插到了学校塔楼的尖顶上。一个大公司的员工玩这种恶作剧还很少,难怪网景公司的发言人也给逗乐了。
- 盖茨剩下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去向美国政府司法部解释清楚他的行为的合法性。
- 盖茨狡辩说 IE 不是一个单独的软件,而是 Windows 的一个功能。虽然对于用户来讲,是单独软件还是一个功能在使用上没有区别,但是在法庭上,这就决定了一场世纪官司的胜败。
- 会上,当盖茨反复强调微软没有在软件行业形成垄断时,巴克斯代尔说,请在座的各位中没有用微软产品的人举手。整个会场没人举手。巴克斯代尔再次强调,请按我说的做,结果还是没人举手。巴克斯代尔说,先生们,看到了吧,百分之百,这就是垄断,这足够说明问题了。
- 网景当时在技术上明显领先于微软,因为微软早期的IE1.0和2.0简直就像是大学生做的课程设计,有无数的Bug,经常死机,兼容性差,还有很多安全性漏洞。
- 网景公司当时利润率很高,它认为即使将来打价格战,它也未见得输(它没想到微软把售价压到零)。
- 网景公司的商业模式还停留在卖软件上。这是微软成功的商业模式,但是不能直接套用到别的公司头上。
- 事实上,当Windows95出来以后,就再也没有出现任何一个世界级的基于PC机的软件公司。
- 现在PC世界里仅存活下来的几个世界级的软件公司赛门铁克(Symantec)、Adobe和Intuit都出现在Windows95以前(1982年、1987年和1988年)。
- 雅虎居然能够靠手工组织和索引互联网的内容运作,可见互联网之小、组织互联网内容之容易。
- 当网景公司搞出Netscape浏览器时,杨致远和费罗还在学习HTTP的协议。
- Hotmail就是靠这一点,便取得了当时互联网全部流量的一半,这是Hotmail的创始人杰克.史密斯亲口对我讲的。
- 网景公司后来被美国在线收购,在互联网上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力了。但是它成为了Google的老师,而它的这个学生避免了重蹈覆辙。从这一点讲,网景公司也是薪尽火传了。
11 幕后的英雄—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
- All that is real is rational, and all that is rational is real.
- 对私有企业的投资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收买长期盈利看好但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比如投资大师巴菲特经常做的就是这件事,他很成功的案例是在美国大保险公司Geico(原名政府雇员保险公司,Government Employee Insurance Company)快要破产时,百分之百地以超低价收购了该公司,并将其扭亏为盈,从而获得了几十倍的收;另一种是投资到一个新的小技术公司中,将它做大上市或者被其它公司收购。后者就是风险投资的对象。
- 风险投资钱被骗的事件还时有发生。
- 美国社会对一个人最初的假定都是清白和诚实的(Innocent and Honest),但是只要发现某个人有一次不诚实的行为,这个人的信用就完蛋了——再不会有任何银行借给他钱,而他的话也永远不能成为法庭上的证据。
- 美国人不怕失败,也宽容失败者。大家普遍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一点在世界其它国家很难做到(当然,如果创业者是以创业为名骗取投资,他今后的路便全被堵死了)。
- 因此风险投资看上去风险大,但是并不是赌博,它和私募基金都是至今为止收益最高的投资方式(回报率分别在15%和20%上下)。
- 私募基金是在和魔鬼打交道,但他们是更厉害的魔鬼。
- 风险投资则相反,他们是和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打交道,同时他们又是更聪明的人。风险投资的关键是能够准确评估一项技术,并预见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所以有人讲,风险投资是世界上最好的行业。
- 为了避税,在美国融资的基金一般注册在特拉华州,在世界上其它地区融资的基金注册在开曼群岛(Cayman Islands)或者是巴哈马(Bahamas)等无企业税的国家和地区(如果读者创业时遇到一个注册在加州或纽约的美国基金,那一定是遇到骗子了)。
- 为什么不能超过499人呢?因为根据美国法律规定,一旦一个公司的股东超过五百人,就必须像上市公司那样公布自己的财务情况和经营情况。而风险投资公司不希望外界了解自己投资的去处和资金的运作,以及在所投资公司所占的股份等细节,一般选择不公开财务和经营情况,因此股东不能超过五百人。
- 风险投资公司会定一个最低投资额,作为每个投资人参与这一期投资的条件。
- 风险投资比炒股要凶险得多,一旦出错,基本上是血本无归。
- 风险投资基金的总合伙人的法人代表和基金经理们一般都是非常懂技术的人,很多人是技术精英出身,很多人自己还成功创办过科技公司。
- 风投公司的收费其实是非常高昂的。
- 风投公司本身不会有什么 CEO、总裁之类的头衔(有这些头衔的风投公司一定是冒牌货),风投公司的合伙人不仅在风投公司内部地位崇高,而且在科技界呼风唤雨。
- 新成立的公司本身都很小,尤其是初期,它们只需要融资几十万甚至几万美元就可以了,大风险投资公司就不会参与。对于这些公司的投资就由一类特殊的风险投资商——天使投资人来完成。
- 风险投资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科技公司创办的过程。
- 一般来讲,一个创始人在公司上市时还能握有10%的股份已经很不错了。
- 一般大的风投基金都会按一定比例投入到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司,这样既保证基本的回报,也保证有得到几十倍回报的机会。
- 天使投资阶段的不确定性最大,甚至无章可循,很多成功天使投资回想起来都不知道是如何成功的,包括开始投资 Google 的一些天使投资人都搞不清楚 Google 是干什么的。
- 我的一位朋友是世界上该领域最大的公司的创始人之一,该公司先在纳斯达克上市,后来又以几十亿美元的高价卖掉。这位共同创始人对我讲,他们创业的第一笔钱,是从一个台湾的天使投资人那里拿到的五十万美元。这个投资人根本就不是 IT 领域的人,也搞不懂他们要干什么,最后请了一位相面先生给他们三个人看了看相,这三个人身材高大,面相也不错,于是那位投资人就投资了。
- 通常,当股民们看到某家将要上市的公司是KPCB或者红杉风投投资的,他们会积极认购该公司上市发行(IPO)的股票。
- 一个价值不超过一亿美元的公司是无法在美国上市的,因此这个公司还没有创办,它无法上市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 风投喜欢的是所谓的十亿美元的生意(Billion Dollar Business)。
- Google的第一个天使投资人安迪.贝克托森的回报超过万倍(十万美元到今天的十五亿美元)。
-
一个好的题目还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 这个项目一旦做成,要有现成的市场,而且容易横向扩展(Leverage)。
- 今后的商业发展在较长时间内会以几何级数增长。
- 必须具有革命性。
- 有一个从洛杉矶募集资金的天使投资团将钱投入了早期的Google,等Google上市时,该投资团的合伙人,包括NBA明星奥尼尔、加州州长施瓦辛格和一些好莱坞明星,稀里糊涂地就挣到了一大笔钱。
- 在美国,门路和在中国一样重要。
- 当然,风投不可能替公司管理日常事务。这就有必要替公司找一个职业经理人来做CEO(当然,如果风投公司觉得某个创始人有希望成为CEO,一般会同意创始人兼CEO 的职位)。
- 有影响的老牌风投公司实际上手里总攥着一把CEO候选人。这些人要么是有经验的职业经理人,要么是该风投公司以前投资过的公司的创始人和执行官。
- 一个风投公司要想成功,光有钱,有眼光还很不够,还要储备许多能代表自己出去管理公司的人才。
- Google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是求职者眼中的热门公司了,固然有它许多成功之处和吸引人的办法,以及创始人的魅力,但是还有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它是第一家KPCB和红杉风投在同一轮一起投资的公司,在此以前,这两家风投从不同时投一家公司。
- 和很多行业不同,不同风险公司的投资家们一般会经常通消息,一个人一旦在风投圈子里失去了信用,基本上一辈子就失去了获得风投资金再创业的可能。
- Sequoia 是加州的一种红杉树,它是地球上最大的(可能也是最长寿的)生物。这种红杉树可以高达一百米,直径八米,寿命长达两千两百年。
-
对于想找投资的新创业的公司,红杉风投有一些基本要求
- 公司的业务要能几句话就讲得清楚。红杉风投的投资人会给你一张名片,看你能不能在名牌背面的一点点地方写清楚。显然,一个连创始人自己也说不清楚的业务将来很难向别人推销。
- 就像我前面讲的那样,如果该公司的生意不是十亿美元的生意,就不用上门了。
- 公司的项目(发明、产品)带给客户的好处必须一目了然。
- 要有绝活,这就不用多说了。
- 公司的业务是花小钱就能作成大生意的。比如说当初投资思科,是因为它不需要雇几个人就能搞定路由器的设计。让红杉风投投资一个钢铁厂,它是绝对不干的。
-
对于创始人,红杉风投也有一些基本要求:
- 思路开阔,脑瓜灵活,能证明自己比对手强。
- 公司和创始人的基因要好。当然这里不是指生物基因。红杉风投认为,一个公司的基因在成立的三个月中形成,优秀创始人才能吸引优秀的团队,优秀的团队才能奠定好的公司的基础。
- 动作快,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打败现有的大公司。刚刚创办的小公司和跨国公司竞争无异于婴儿和巨人交战,要想赢必须快速灵活。
-
找红杉风投前,创业者要准备好一份材料,包括:
- 公司目的(一句话讲清楚)。
- 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尤其要说清楚该方法对用户有什么好处。
- 要分析为什么现在创业,即证明市场已经成熟。
- 市场规模,再强调一遍,没有十亿美元的市场不要找红杉。
- 对手分析,必须知己知彼。
- 产品及开发计划。
- 商业模式,其重要性就不多讲了。
- 创始人及团队介绍,如果创始人背景不够强,可以拉上一些名人做董事。
-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想要多少钱,为什么,怎么花。
- 除了红杉风投和 KPCB,日本的软银集团(Soft Bank)是亚洲最著名的风投公司,它成功地投资了雅虎和阿里巴巴,并且控股日本雅虎。
- 风险投资通常是为创业者雪中送炭,不管创业成功与否,它们都在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更新。而华尔街做的事,常常是将一个口袋里的钱放到另一个口袋里,并从中攫取巨大的财富。
12 信息产业的规律性
- 《奥德赛:从百事可乐到苹果》
- 老大总是密切注视着老二,并时不时地打压它,防止它做大。
- 信息科技公司通常用很短的时间就达到了传统公司半个世纪才能达到的市场规模。
- 当一个主导公司非常强势,上述方法也无法阻止其垄断的形成时,竞争对手只好求助于美国的司法部和欧盟的反托拉斯委员会出面解决问题了。
- 通常70%是一个魔法数字。一个主导者愿意强调自己是行业的领导者,这样可以给投资者和用户信心,但是永远会否认自己有垄断地位,以免给自己找麻烦。比如微软在2008财政年度的年报中,居然把盈利只有它二百分之一的Earthlink公司(估计99%的中国读者都没听说过这家小公司)列为它的竞争对手写入到它给证监会的文件中。
- 以世界第一大银行花旗银行为首的金融公司为了达到高速成长的目的,贷款给根本无法还贷的客户,导致几千亿美元的贷款成了坏账不得不报亏损,而且这个黑洞至今看不到底。
- 通过扩展的办法来摆脱诺威格定理的宿命。
- 转型做起来要比扩展难的多。在工业史上,转型失败的例子比成功的多很多。首先,转型的大方向就不容易找。其次,即使转型时找准了方向,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失败的可能性仍然很大。在失败的例子中,最经典的例子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向电子和航空领域失败的转型。
- 通用汽车失败的根源在它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它一直认定自己是个汽车公司,一定就要以汽车公司为主。
- 不要以为成功的跨国公司内部是铁板一块,大家都是为了公司的利益,实际上大公司内部为了部门的利益也时常争得你死我活。
- 在对外竞争上,IBM早期主要的竞争对手康柏无退路可言,只好全力以赴去拼搏。而IBM在PC机市场上每遇到一点挫折就退回来一点,发展顺利时就往前多前进一点,如此反反复复。好在IBM的PC业务和它的核心业务并不冲突,因此,它的PC部门才得以一直存在了二十多年,直到前几年卖给联想。
- 严格地讲,苹果其实不能算是一个计算机公司,而是一个注重创新的消费电子公司。
- 当然,任何事情都是两方面的,过于宽松的环境可能造成许多无谓的探索,做了很多对用户没有帮助的事。
- 只注重产品的时尚,可能忽略用户的基本需求。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苹果的一键鼠标,虽然很酷,但是毕竟没有微软的两键/三键鼠标好用。
-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麦金托什已经做得非常好、领先运行微软DOS的IBM-PC机整整一代时,乔布斯领导下的苹果仍然还在想方设法地在上面加功能,最后把当初世界上最好的PC机麦金托什搞得越来越封闭,使得它在和微软的竞争中差点死掉。
- 红杉风投认为一个公司的基因在创办的一个月内就定型了,这也许有些夸张,但是一个成型的公司改变基因的可能却是非常小。越是以前成功的公司越是容易相信自己固有的基因是最优秀的。
- 人类的文明和技术是不断进步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只有清除掉阻碍我们进步的那些庞大的恐龙,才能为人类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从这个角度讲,一个昔日跨国公司的衰亡,也许是它为我们这个社会做的最后一次贡献。
- 科学技术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一次次技术革命的浪潮造就出站在它的浪尖上的成功者,埋没掉赶不上大潮的失败者。
13 高科技公司的摇篮 — 斯坦福大学
- “有两个乡巴佬夫妇,找到哈佛大学,提出为哈佛捐一栋大楼。哈佛大学的校长很傲慢地说,捐一栋楼要一百万,然后三句两句地便把这对老夫妇打发走了。这对老夫妇一边走一边唠叨,才一百万,才一百万。他们有一个亿要捐,于是便干脆自己捐了所大学,就是今天的斯坦福大学。”
- 哈佛大学和美国所有的大学对捐助者从来都是非常殷勤的。坦率地讲,比中国的大学要殷勤得多,不会怠慢任何慈善家。这是美国大学能得到巨额捐助的重要原因之一。
- 在这首批学生中,产生了一位后来美国的总统胡佛。(就是那位被评为最差的、把美国带进1929-1933年大萧条的总统。但是斯坦福仍然很为他感到自豪,建立了著名的胡佛研究中心)。
- 虽然斯坦福是一所私立大学,但是它在早期的时候不收学费,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学校财政上难以维持为止。
- 慈善不是在富有以后拿出自己的闲钱来沽名钓誉,更不是以此来为自己做软广告,慈善是在自己哪怕也很困难的时候都在帮助社会的一种善行。
- 关于斯坦福大学的第二个讹传就是说斯坦福原来被称作西部的哈佛,后来办的超过了哈佛,结果现在哈佛被称为东部的斯坦福。且不说斯坦福有没有全面超过哈佛,作为全球第一知名大学的哈佛再不济也不会称自己为东部的斯坦福。同样,心比天高的斯坦福根本不以成为什么西部的哈佛而自豪。
- 在美国大学里有个普遍的看法(也许是偏见),“哈佛的人能写不能算,麻省的人能算不能写“,反映出哈佛侧重文科而麻省侧重理工科。(实际上哈佛有世界上最好的数学和物理学专业。)
- 斯坦福的校园被认为是美国三个最美的校园之一,另外两个是康奈尔和普林斯顿。
- 帮助斯坦福大学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它的一位教授弗里德里克•特尔曼,他后来被称为硅谷之父。他仔细研究了斯坦福夫妇的遗嘱,发现里面没有限制大学出租土地,于是他兴奋地声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秘密武器—建立斯坦福科技园,科技园向外面的公司出租土地99年。在这99年里租用土地的公司有彻底的使用权,按自己的意愿建筑自己的公司。
- 从美国政府拿科研经费,除非像研制哈伯天文望远镜这类特殊的项目,很少需要做具体的系统,只需要进行方法研究,最后交一份研究报告就可以了。
- 美国大学教授的暑假三个月的工资要从自己的科研经费中出。
- “除了论文的评审者,没有人会去读这些论文”。
- 美国虽然在从科学技术向产品转化方面做得比其它国家好一点,但是仍然明显存在着工业界和学术界相脱节的现象,这不仅表现在大学研究的课题脱离实际,也表现在工业界在遇到问题时找不到答案,而能够紧密联系这两头的斯坦福大学的师生常常就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 经过在工业界的一番闯荡,轩尼诗成为了难得的管理人才。几年后,他开始担任斯坦福的校长直到今天。现在,轩尼诗仍然是Google、思科和另一家上市公司Atheros的董事。
- 世界各国的博士生都面临同样一个问题,花了四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研究的课题毕业以后可能没有用途,因为博士生不完全有选择课题的自由,有时也太不了解学校以外的社会。
- 美国有句话,“哈佛难进,麻省难出”。而斯坦福大学实际上是既难进又难出,它对学生一贯采用严进严出的做法。
- “你们在这里吵来吵去白浪费时间,还不是各国政府给你什么钱你就干什么课题。”
- 纽曼有点像围棋里的求道派,在他看来,大学是传播大行之道(Universal Knowledge)而不是雕虫小技的地方。纽曼在他的著名演讲―大学的理念(Ideas of University)中讲到―先生们,如果让我必须在那种由老师管着、选够学分就能毕业的大学和那种没有教授和考试让年轻人在一起共同生活、互相学习三四年的大学中选择一种,我将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 以职业教育而著名的哈佛商学院(HBS)其实把纽曼的这个理念发展到了极致。在这所全球最难进的商学院里,从没有考试。同学们互相学习获得的知识不比从教授那里得到的少。
- 一个进入了麻省理工学院的高中毕业生很明确是为了学习理工的,而他们周围的同学也是如此。这些年轻人在一起不断交流,彼此在技术上越来越精深,内境逾宽、外延逾窄。我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些博士生谈论过各种浏览器的好坏,他们不和你谈微软的IE或者Mozilla的火狐,而是Unix用户更常用的字处理器Emacs下一个很小的浏览网页的功能,这个东西不仅不好用,而且在全世界用它的网民连万分之一都不到。
- 从1912年起,斯坦福大学在历届奥运会上至少获得一枚金牌,最多的一次多达十七枚。
- 拉里•佩奇在Google成功后回到斯坦福大学介绍他成功的经验时强调的一点是,创业者要成为全才(用他的原话讲,Be an expert in all aspects.)从培养全才来讲,斯坦福大学无出其右。
- 哈佛大学一直想弥补工程方面不足的缺陷,利用它的名气聘请了很多著名教授,但是仍然只是建立起一个象牙塔式的小规模、没有什么影响的工程院。它一度试图合并麻省理工学院但是没有成功,因为后者不愿意。
- 在Google最早的投资人中,包括篮球明星奥尼尔、电影明星后来加州州长施瓦辛格等根本不懂技术的天使投资人。这些人是通过一个天使投资团,随着贝克托森糊里糊涂地发了一笔财。
- 只有经常和世界级的人物在一起切磋,一个人的境界才能有质的提高,他才能站在巨人的肩上。
- 最有意思的是一个中东来的学生想来想去还是倒卖石油来钱最快,连他的同学也笑了,说除了你,我们可没有这种机会。
14 科技公司的吹鼓手:投资银行
- 高盛由于有著名投资人巴菲特的波克夏哈萨韦公司支持,应该没有问题了。
- 最后美国政府只好出面来收拾残局,将高达七千亿美元的烂帐收归国有,于是被很多经济学家称为美利坚社会主义共和国(United Socialist Republic States of America)。这个法案先于 2008 年 9 月 29 日星期一被众议院否决,但是最后参众两院不得不通过它。
- 华尔街对世界经济和生活的重要性比原本我们想象的重得多。它们是左右科技公司的金融力量,而且,像高盛、摩根斯坦利和雷曼这样的公司,作为Google、微软和雅虎这样公司的“庄家”,在很多科技公司的并购和分离中唱着台下的主角。
- 投资银行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贪婪,从贝尔斯通到 AIG 的悲剧都是贪婪的结果。华尔街的贪婪既会捧起、也会扼杀一个科技新星。
- 而在这一百多年里,美国的私有银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它们奠定了今天美国银行业的基础。
- 所有的误解中最为荒谬的就是罗斯柴尔德(Rothschild)家族控制美联储、控制世界以及该家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神秘家族的说法。
- 罗斯柴尔德家族曾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他们靠拿破仑战争发了国难财。
- 几万亿美元是什么概念?是整个中国,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经济规模。
- 事实永远的对的,既然人们看不到这个家族了,只能说明这个家族衰落了。
- 错过现在中国发展的快车,就像一百五十年前错过美国发展一样可惜。
- 由于美国银行业的基础是私有银行,抵抗金融危机的能力就很有限,在1907年的金融危机中,美国的银行业几乎崩溃。这时,由著名银行家摩根发起,联合了各大银行,在总统威尔逊的支持下,美国建立了联邦储备银行系统(Federal Reserve System),简称美联储。
- 美联储虽然名字叫储备银行,但是它并没有什么储备,它的职责基本上是发行美元和制定利率。而美国整个经济活动,包括科技公司的商业活动依然靠私有银行来维持运转。
- 大银行中只有富国银行安分守己,因此在这次金融风暴中躲过一劫。
- 这些公司中最著名的是高盛(Goldman Sachs)和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本来还有美林证卷的几家,但是如前面所介绍,它们全都关门了,省了我很多事。
- 此外,巴菲特的旗舰公司波克夏哈萨韦是一个影响力极大但非常特殊的投资公司。由于巴菲特本人从来不投资科技公司,波克夏哈萨韦对科技发展影响甚微。
- 索罗斯等人的量子基金在1998年几乎要了东南亚国家的命,虽然索罗斯本人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文艺复兴技术公司是全球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公司,平均年收益超过 30%,高于巴菲特的旗舰公司波克夏.哈萨韦。
- 花旗银行在其最高峰的2007年,资产高达两万两千亿美元,投资公司高盛控制的财富高达一万亿美元。富达基金控制的财富高达一万五千亿美元。
- 高盛公司是世界最大的上市承包商,承包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上市行动中的一半。
- 1999年,在美国上市成风的高潮年代,作为私营公司长达百年的高盛自己也上市了(历史证明,当一些根本不需要资金的、长期私有的大公司也通过上市捞一笔钱时,股市就到了几年顶部)。
- 虽然高盛公司的市值到2008年十月只有四百亿美元,相当于微软或者IBM的零头,但是它却拥有五千亿可以自由支配的现金,加上它大量的追随者,即使是在科技领域,它的作用也远非微软、IBM和Google可比。
- 今年初,当原油价格还只有每桶一百美元时,高盛宣称原油价格将达到每桶二百美元,人为制造危机。虽然当时世界市场上原油供过于求,原油价钱还是在一个多月里上升到一百五十美元。一些国家开始恐慌,在一百四十美元左右大量购入战备储备。
- 炒完石油,高盛接下来发表研究报告,唱空雷曼。虽然雷曼的问题大家早已经知道,但是高盛的报告一出来,雷曼的股票还是狂跌,这样就逼着后者不得不寻求买家。其实华尔街大部分公司心知肚明,高盛想要雷曼死,雷曼活不成,因此美国这么多家银行包括政府对雷曼见死不救。境况不佳的美林明白得快,匆匆将自己卖给美洲银行,算是攀上了高枝暂时逃过一劫。
- 当一个科技公司从开始准备上市时,投资者对它的影响就从风投基金过渡给华尔街了。
- 风投公司要收回投资,科技公司的创始人和早期员工要得到创业的回报,只有两条路可走,第一是被收购,比如 YouTube 被 Google 收购,Skype 被 Ebay 收购。这种做法来钱快,操作简单,但是收益相对低一些,走这条路的公司常常是有很好的技术,或者很多用户,但是自己难以盈利的,YouTube 和 Skype 都属于这一种。第二是将自己的一部分股票到交易市场上公开出售(Initial Public Offer,简称 IPO),俗称上市。多数能够很好盈利的公司基本上都走了这条路,因为公开出售股票不仅可以让投资人收回回报,还可以为企业的发展筹措资金。
- 凡是做过股票的人都有这个经验,一旦公司内部股票解禁,股价都会暴跌,这种事情一旦发生,不管上市公司在上市的头几个月股票被炒得多高,等到创始人和员工可以卖时就贬得一钱不值了。
- 虽然中石油在上市的当天创下世界股值最高的公司的记录,但是不到半年就跌破了发行价。等到中石油自己手上的股票解禁时,已经卖不出多少钱了。
- 融资过多和过少都是有危害的。过度的融资不仅导致原有股东的利益被压缩,而且由于在短时间里流入市场的股票太多,股价很难稳定。融资过少的危害也很明显,很多公司就是因为融资不足而在经济进入低谷时无资金摆脱困境而关门。
- 一般来讲,融资的比例应当是公司市值的10%到25%。
- 2000年互联网络泡在沫时代,雅虎的新兴公司之所以能够阻击微软等IT巨人的进攻,很大程度上靠华尔街帮它们维持了高股价。
- 在2004到2005年里,雅虎公司为了将财务报表做得漂亮,低价售出它所持有的全部Google股份,并记入其利润。但当再也没有Google股票可出售时,它的利润便迅速下降,公司也进入衰退,股价下跌。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人心涣散,核心员工离职的速度比公司衰退的速度更快。
- 无论是科技公司还是个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要想不受华尔街的影响,唯一的办法就是不上市。
- 华尔街除了从科技公司上市和炒作科技公司股票上挣钱外,它们另一大赚钱的手段就是公司的并购和拆分。当两个公司合并或者一个收购另一个时,需要把两个公司的股票合并成一种。和上市一样,这件事不能由科技公司自己完成,而需要由投资银行做承包商代理完成。当然,投资公司可以获得可观的佣金,甚至合并后的新公司的期权。拆分也是如此,每拆掉一个公司,就会将其中的一些部门要么上市,要么和其它公司合并。投资银行也会坐收佣金。因此,华尔街希望科技公司之间经常地并购和拆分。在 AT&T、惠普以及后来朗讯的拆分事件中,还有惠普和康柏的并购中,华尔街都赚足了钞票。
- 由于金融业和巨大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因此贪婪、投机甚至非法的欺骗行为是金融业永远也摆脱不了的阴影。
- 一位银行家曾经说过,虽然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商业跟一个世纪前相比有了本质的不同,但是华尔街和一个世纪前并没有什么两样,今后依然如此,因为这是由人贪婪的本性决定的。
- 事实上,在美国一个上市公司的首席财务官它的首要任务并不是替公司管账,而是和华尔街沟通。
15 成功的转基因
- 诺基亚并没有因此而专注于通信领域,而是不断地在各个方位盲目扩张。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诺基亚因为生意太分散,出现了严重的亏损。直到1992年,新任总裁约玛•奥利拉上台后,才将移动通信做为诺基亚的核心业务。这一决定使得诺基亚由一个普通的电子公司成长为全球移动通信的领导者。
- 除了正确的决定外,诺基亚成功的关键还有三点,第一,抓住了移动通信从模拟到数字化的契机,第二,政府的大力扶植,第三,推翻了在模拟时代摩托罗拉制定的商业竞争规则。
- 诺基亚抓住了GSM启动的契机。第一个投入商业运行的 GSM 移动通信电话网络就是由一家芬兰公司运营的,其系统架构的主要技术支持公司是瑞典著名的爱立信公司,而手机的提供商则是诺基亚。
- 芬兰在欧洲近乎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为民众提供从小学到大学全部的免费教育。
- 诺基亚由一个地区性的木工厂发展到全球最大的手机厂商,原因可以简单概括为“长期探索、抓住机遇和制定规则”几个字。
永不停歇
2009年的最后一天的下午,和妞去外婆家吃了顿大餐,特别记得那里的青豆泥和黄金鸡翅,还有3块钱的麻辣豆腐。之后元旦的那几天陪妞泡图书馆,妞准备考研,我准备学期末的十几门考试。10号左右考研结束,我回到玉泉,硬着头皮编数值分析的8道题目。月中,漫长考试正式拉开序幕。月末28号早7点,起床看《计算理论基础》,10:30-12:30战斗在计算理论的战场上。然后接下来吃饭填饱肚子,回到寝室收拾行李。两点多出发,四点左右到机场,五点多飞机起飞,八点多到福州,摩的到车站,晚九点多坐上去厦门的大巴,午夜到厦门,饿得发昏,吃了一碗热汤面,夜里一点左右,找到旅馆就寝。
厦门几日参观了厦大,南普陀,在鼓浪屿上闲庭信步,听了一场很感动的吉他演奏。最后一晚特地到鼓浪屿上的小旅馆住了一宿。次日早起赶往车站,9点大巴到福州。半路大巴抛锚,磨蹭下午三点多才到福州。我和妞匆匆感到火车站。两分钟内交换整理了各自行李,妞独自踏上回家的动车——妞的手机坏了,我的手机充电器也丢了。半小时后我也上了回家的车,福州到北京,24小时的硬座。
回家几日,家里闹了点小矛盾,心情十分不好,才初九就提早跑了出来。和妞汇合,正是南方赏梅佳节。杭州植物园、余杭超山,留下了我们匆匆的脚步。而后心情还是不太舒畅,没怎么去上课,白天就在寝室睡大觉,晚上起来折腾Gentoo。实在心情不好就去夜爬宝石山,山顶的清灯古寺,躺在石椅上看看星星也好——虽然杭州的天空本就没有几颗星星。磨磨蹭蹭到3月底,被导师抓到实验室,开始了一个月的苦力生涯。现在想想那一个月的生活,还是挺好玩的。整个组就像个生产软件的小作坊——没有版本控制、没有QA和bug控制、需求总是不断在变、没有统一的代码风格、参差不齐的编码水平,致使项目一再延期。4月初妞去深圳实习,也不知道要多久。我一个人每天早晨从玉泉的最北边走到最南边,午夜在借着月色星光,听着自己的脚步声从最南边走回最北边。含笑开得正盛,晚上出实验室的时候就随手摘一多,清香醒脑,然后装在口袋里。满身的“香蕉味”。含笑,多么示意的一个名字啊。还有云南黄馨,一片片的黄,招蜂引蝶,很温暖。
这一个月仍然是没有去上过几节课。月末的编译原理无奈的放弃掉了,人工智能水了一篇科普文、仗着开卷考试混了过去。月底来了两个初中的朋友,twt和ww。我做东,吃吃喝喝,逛了几个我再熟悉不过的地方——西湖、紫金港等。4月30日下午3点分批赶往火车站,无奈交通大堵塞,退了火车票,大巴赶往上海,与南京来的朋友fx汇合。晚8点左右,南京路,四个初中的铁哥们,拥抱之后,非常不理智的加入了南京路上赶往黄浦江边去看世博会开幕烟火的汹涌人流——事实证明这绝对是个错误的决定。烟火没看到,倒见识到了恐怕这辈子再也不会见到的人口密度,真正的比肩接踵——竟然还有车子在人流里面慢慢的蹭,你说你这司机不是找抽嘛。
两日世博匆匆茫茫。想比较10月100万/天的人流规模,5.1三日20万/天的人流对我们来说已经算是很仁慈了。可是逛了一天我还是感到厌倦。第二天下午我就下定决心以后再也不凑这种热闹了。幸好2日晚上妞来上海,我就找了个理由告别了哥们,提前结束了原本预计三天的世博之旅。3号回到杭州。4号开始着手数模比赛。14号晚上霸占了实验室的小会议室,我主刀文档,ly和lyf负责数据和资料支持,三人通力合作,早9点拿出了最终的论文。结果也没有让我们失望,校赛二等奖,拿到了国赛的资格——虽然国赛铩羽而归。数模完了就开始很功利地刷ZOJ,开始还是很认真的在做,有一周周一早晨进入实验室一直待到周四中午才会,就在不停的刷ZOJ。后来时间上还是来不及,加上题目难度增大,就开始耍一些小花招,比如有些题目回去看别人的代码,然后看懂后自己照着写写就提交等等。最后在月底总算刷够了题目,好歹能去参加选拔赛见识一下了——虽然我承认这样的急功近利很不光彩。我们对人对事常常会有双重标准。比如我们痛恨关系人情,轮到自己的时候却拼了命的去找关系、攀人情;我们痛恨钱的万能,但是却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钱。对人对己,一视同仁,这个真的好难做到。
6月初就在补各种课写各种实验报告了。妞在家帮妹妹准备中考、学车、做毕业设计。妞的毕业设计做的也非常匆忙,答辩前还在画图,半夜开始做答辩PPT,早七点半哭哭啼啼的弄醒我,说PPT软件崩溃,夜里做的都没了。上午要第一个答辩。我就安慰着说别慌别慌,跟老师申请下调整下顺序。总算过了这一关。我自己花了半周左右的时间写完了初步的简历。13日我生日,腐败的抽出了半天的时间在九溪逛了逛,中午就感到zjg参加ACM新手上路第二场选拔,还是铩羽而归。15号左右开始找实习。20号左右ACM新手上路第三场选拔,错过旅行者年度散伙饭。选拔赛比完,心里明白,自己所谓的ACM梦想彻底告吹,专心找实习。25号拿下华数淘宝的offer。然后就是漫长的考试。煎熬的日子。恰好又赶上妞的外婆过世,虽然我非常希望妞在身边,但这也是无奈的事情。只有那实验室前的合欢,花如雪,飘落一地。一个人,实验室,软件工程、算法设计、J2EE、嵌入式系统、计算机体系结构实验、计算机组成实验,一门又一门的考试,疲于奔命的我。那个时候真的感觉自己再也不想上学不想考试了。每天心里就想着一个字——“熬”。考试之前完全看不下去,就在youku上看鲁豫有约了。现在想想那段日子实在太痛苦了。
7月12日,妞去上海正式上班,我也需要入职实习,好巧。早六点送妞去火车站,9点公交上睡到淘宝总部,被告知华数淘宝已经搬家。又是一路奔波,总算找对了地方。整个暑假还是一个人。一个人,九点上班,磨磨蹭蹭地八点四十五起床,三分钟洗脸刷牙,五十准点从寝室出发,五十五到古荡,九点坐上公交,四站,十分下车,十二到公司,十五开早会。午十二点聚餐、一点小憩、三点去领餐票、六点吃饭、磨磨蹭蹭六点半出门回玉泉,掏出古董的Nokia 6670,拍下傍晚的天空晚霞,或者路上赌成一排的车,彩信给妞——“妞,我回去啦”。八点到寝,开电脑,调好小音箱,音乐飘荡,书香四溢,一个人静静的享受。十点会给妞打个电话,午夜问声好梦晚安。说不上特别快乐,但是十分享受这样的日子。
9月开学,第一周周末数模国赛,弃赛,铩羽而归,蹭了三天的伙食。15日以后,一年一度的校园招聘正式拉开序幕。请了两次小假,都是中午到三点这样的时段,参加了一次百度的小型交流会,参加了一次有道选拔机试。中秋前几日也是事情不断。跟Ouka说好了要一起去楠溪江徒步三天,怎奈走之前三天胃痛非常,下午在校医院挂了盐水后还是很痛,晚上就直接打车到了省立同德继续挂了盐水,总算好了点。胃痉挛还是很痛苦的,胃镜也是,想想就发抖。Ouka担心还能否去徒步领队,我逞强说肯定没问题。挂完盐水后十一点回到yq,去参观生仪学院的某个实验室,谈到夜里一点,被硬发了一个直博的Offer……老妈在家乡听说我挂了盐水,掉了眼泪,给妞打了电话;妞在上海也怕的要死,兴夜匆匆赶来,午夜到了玉泉毛主席像,一个人等我到夜里一点。好在同德的药很管用。我见到妞的时候已经基本不痛了,反倒比折腾了一程的妞还生龙活虎,妞就说“怎么感觉是你应该照顾我而不是我赶来照顾你呢”。我就说“你难得照顾我一次嘛”。
次日早起回到寝室,千里连音,帮在北京的zhzf同志写简历,三个小时通力合作到中午,总算完成,然后哦zhzf就直接打印简历去面试了。过了几天告诉我被录取了,说是简历起了大作用了。下午去zjg借了一些睡袋和炉头,晚饭后打算打车到火车站,赶往上海。怎奈月到中秋,人们都忙着过节,交通堵塞,打的困难,等了将近一个小时竟然还是打不到车,报废了一张火车票。无奈只能大巴去上海。午夜到上海南站,打车回到住处已经夜里一点多了。次日早起背着两个大包赶往上海南站,我悲剧的没有带公交卡,排队买地铁票花了好长时间,离火车出发一分钟的时候我和妞赶到了检票口。已经迟了。于是Ouka和yy先行一步。我和妞改签至下一斑。下午三点四人终于在温州汇合。紧接着就赶往永兴。三日旅程诸多不顺。天气下雨,徒步溯溪水位暴涨,危险性大大增高;阴天,原本期望的银河也就此泡汤;第三天返程,乡野司机悲剧的开到了温州老站而非动车站,又一次导致火车晚点,四张票改签退票,损失200大洋;去长途站做大巴,只有去上海的大巴而没有去杭州的……于是我一个人被抛弃,仗着身上仅剩下的100元钱买了张到杭州的硬座票。妞比较顺利,晚上九点多就回到住处了;Ouka和yy身上没钱了,错过了若干班车,夜里四点才安全的回到寝室;我呢,铺上防潮垫在火车站大厅地上极其不雅观地睡了三个小时。然后硬座8个小时到杭州,下了火车就直接去上班去了……
9月30日晚上下班收拾东西赶上了回家的火车,一夜拥挤无座,到下午两点下车,到承德,到家,夜里11点了。待几日,9日返上海看妞,10日返杭,13-15日接待zyy和lyh,然后就是各种血淋淋的笔试面试。24日一夜无座到北京,26日百度开放日活动,然后上海->杭州->考试->上海->杭州->北京->承德->家->北京->百度。
一路匆忙,永不停歇。1月中旬的时候我就想:还有两周,挺过去就好了,挺过去咱就出去玩一圈;4月的时候心里想:再挺6个月,什么都能搞定了;8月的时候想:这个时候即使什么都不干也有一个很好的保底Offer了;9月数模三天想:算了就算了吧,时间来不及了;中秋徒步最担心的是:能不能安全准时地赶回去;10月的某日接到百度的面试通知:离下午面试还有七个小时,出去吃饭发呆上厕所还有五个小时,赶紧看书!11月回到杭州:老师,这数电你就给点面子让我过了吧;12月:坏了,今天忘记写日报了,明天得九点之前起床,赶到公司,补上周报………………
总是那么忙;总是闲不下来;总是不懂得拒绝;总是给把自己和别人的期望值抬的特别高。
可不可以睡一天的懒觉晒一天的太阳;可不可以看一天的电影而心里没有浪费时间的愧疚感和负罪感;可不可以逃离各种email、SNS、IM一个人静静地过过有期待有等待的日子;可不可以不要对自己要求那么高,做一个观众,观望看台下激烈的百米赛跑?
我们还是没有勇气,我们停不下来。我们一路匆忙、永不停歇。在这无尽的匆忙中追逐着自己的欲望,却离自己的理想一点点远去。
真的是这样吗?朝九晚五、绩效业绩、技术职称,这些就是我们人生的全部意义?为什么有时候我会很邪恶的以为人生有80%的意义产生在20%的假期里面呢?
说说接下来的计划吧。
-
学习:
- hadoop相关,重点看完O'Reilly的《Hadoop: The Definitive Guide : MapReduce for the Cloud》,写读书笔记。
- python,画一个学习脑图,总结下学习成果,重点研究下lxml、beautifulsoup、urllib模块。
- c#,完成一张脑图,总结下c#和java的不同,批判的学习,完成大程序作业。
- 软件架构,看看设计模式吧,过了考试。
- 运维相关,不断学习不断总结。
- CMS系统,调查下各种CMS系统,自己动手搭建一个,赶快给出一个小网站设计方案,拖了好久好久,太不应该了。
-
计划中:
- Qt,看完《C++ Programming with Qt 4》,计划好久的事情了。
- Lisp,看完《ANSI Common Lisp》,计划好久的事情了。
- 网络,看完《TCP/IP详解》一、三卷,计划好久的事情了。
- 数据库,看完《数据库系统实现》,自己动手实现一个miniSQL,计划好久的事情了。
- 摄影,看完《纽摄》,拍够十个卷,计划好久的事情了。
- 文艺,先搞定《温柔的夜》,再去攻坚《三毛全集》,计划好久的事情了。
- ……,计划好久的事情了。
-
毕业:
- 十门课
- 毕业设计
- 第二课堂
- 散伙饭
- 领到两证
- 看看能否再抽出三周出去骑两千公里。不过貌似很难有这个时间了。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