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无疆 始于足下 - 行走,思考,在路上

读行记: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

仿佛转瞬间北京就入秋了,凉风习习,晚上睡觉要关上窗户盖厚被子了。转瞬间我在新公司工作已两月有余,工作不算繁忙,博客却荒芜至今,也是时候该写点东西除除草了。这半年来读了不算少的书,也写了一些“虎头蛇尾”的文章,文章内容从汇编、Lisp到工具配置,大体上也反映了半年来看书学习的历程。我这个人不笨,却也谈不上聪明,人长得丑,千辛万苦泡到了一个妞,捧在手心、含在嘴里,寻思着自己没钱没背景,想保住这个妞,惟一的出路似乎只有读死书死读书了。所幸的是,读了这么多年书,我对读书的兴趣正变得越来越浓,最令我感到欣慰的是,这半年来有那么几次,合上书籍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竟颇有一点融会贯通的感觉,妙不可言。我也开始尝试,将这些转瞬即逝的”感觉“转换成文字,与大家分享,奈何功力尚浅, 而认真的写作却有如雕刻 ,因此前面写的几篇文章都极耗体力,让我心有余悸,不敢再轻易提笔。

工作以后,大块的无人打扰的时间会减少很多,因此在砍掉了人人、QQ之后,连手机上的新浪微博客户端也被我卸载了(我在微博上只是个看客,不时地会去搜索一些技术信息而已)。我依然保留了一些有价值的博客,并且会不定期地清理博客订阅列表。 在碎片化的互联网海洋中,一篇好的博文如珍珠般璀璨珍贵 。我不喜欢加班,相反,高更青睐于高效率的工作,我会利用手头的各种工具和知识尽量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更多的工作,这使得我每天在工作之余还会有至少3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加上周末两天每天不少于8小时的阅读时间,我尽力保持每周的阅读时间和工作时间持平。恬不知耻的加一句自恋的话,咱也算是每周工作学习不少于80个小时的人了。

来北京以后,个人的业余生活变得越来越单调,似乎除了读书之外,就是躺在被窝里吃水果看电影了。真是难以想象,几年前自己还光着膀子天南地北地疯跑,到了北京,仿佛青蛙进了温水,一点蹦跶的力气都没了。我一直自我安慰说,廉颇未老,尚能饭也,之所以长期宅,只是因为北京众所周知的空气质量。我知道自己在自欺欺人,即便北京天空藏蓝青红,我大概也不会像以前那样骑车爬山了。归根到底,我想可能是我对浅层次的旅行失去了兴趣。”我的生活精致到每分每秒,而每分每秒都是无聊“,这是《背包十年》的作者形容对白领生活的一种评价;可是在我看来,《背包十年》充其量只是一个旅游暴发户的炫耀之作,记不得从哪里看来一句话,” 中国的希望在于疲惫归家的工程师 “。

我想一个人的旅行所得,终究还是要归结到这个人的思想境界上去。同样的山山水水,不同的人看来却能得出不同的山水人世的道理。我以前一直坚信,旅行能够给人生增加一个新的维度,阅读也是。现在看来,没有阅读作为支撑的旅行终究会演变成相机快门的重复性工作,日子久了,难免兴趣索然。 旅行可以给你的生活开一扇窗,但阅读却可以给你一整片原野1

周国平说,“阅读是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交谈,借此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占为己有’。写作是与自己的灵魂交谈,借此把外在的生命经历转变成内在的心灵财富。信仰是与心中的上帝交谈,借此积聚‘天上的财富’。这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三种交谈,而这三种交谈都是在独处中进行的。”

这半年来我最大的进步就是开始逐渐懂得君子慎独的道理,我开始尝试着,在一个人心情烦躁的时候,静下来去阅读,并一丝不苟地做读书笔记。我发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用看似慢下来的原始工具爬格子,是一种绝佳的缓解压力放松身心的好方法。以前心情烦躁的时候,要么就去找几个好朋友喝酒扯淡,要么就去山水疯癫,浮生随梦的生活,毕竟只是一种逃避,每个人都要学会直面惨淡的人生,以及那茫茫宇宙中永无止境的孤单孤独。

"We are drowning in information and starving for knowledge."2

在信息时代,我们每天似在狂欢,却不知,那只是一群人的孤单。

"我一个人吃饭 旅行 到处走走停停; 也一个人看书 写信 自己对话谈心"

学会享受孤单吧,因为

"孤单 是一个人的狂欢"

--

 

激荡1978-2008

《激荡1978-2008》,这是我看过的讲述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历史最客观最生动的纪录片。看的过程中做了些许摘记,分享出来。


激荡三十年

1 1978

  • 言论
    • 报道的路线改变了,我们不再是美帝国主义的走狗。
    • 1978年的中国,充满了创世纪的气质。所以的一切都亟待改变,每一个渴望变化的人都是“梦想家”。
    • 多年后,当人们回看1978时,惊喜地发现,当时的中国,早已激流涌动。
    • 1978的访日之旅,使邓小平这位早年曾经留学法国,并在印刷厂当过工人的中国领导人,走进了已有半个世纪没有走进过的资本主义工厂。
    • “很快,像催着我跑一样,我们适合做这种快车”。
    • “老老实实地承认落后,就有希望”。
    • 当变革开始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激越亢奋,但同时,又对前途充满了不安和迷茫,在大雾中我们出发,“摸着石头过河”。
  • 事件
    • 高考恢复。
    • 小岗村分田到户搞包干。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
    •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邓小平,“全国科学大会”。
    • 12月24日:宝钢开工。
    • 12月26日:第一批50名赴美美学访问学者乘飞机离开了北京。
    • 7月: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诞生。
    • 中美建交。
  • 人物
    • 薄熙来:踏进北大校门。
    • 陈伟荣、黄宏生、李东生:彩电三剑客。
    • 张艺谋:考进北京电影学院。
    • 张亚勤:12岁,中国最年轻的大学生。

2 1979

  • 言论
    • 当大变革隆隆拉开序幕的时候,那注定是一个呼唤勇士的年代。
    • “冬天要找阳字号,夏天要找风字号”。
    • 春天的气息从南海边画就的小圆圈里弥漫出来。
    • 由体制内向体制外突围,这正是袁庚们所必须承担的改革任务。
    • 四个能不能:
      • 西服能不能穿
      • 长头发能不能留
      • 牛仔裤能不能穿
      • 迪斯科能不能跳
    • 舒婷:我们也去吧,去争夺天空,或者做一片小叶子,回应森林的歌唱。
    • 袁庚的遗憾就是,口号诞生之初,共有四句,那另外两句,竟是被他亲手删去的。
    •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安全就是法律,顾客就是上帝”
    • 我就是要让首长看看,五年了,这个口号对不对,这个工业区这条路走得对不对。
    • 后来我花了32天的时间,从东海之滨的上海,走到西藏拉萨……每个省的省会全部有这个标语。
    • 我要为我们的下一代,打开一条生命的通道。
    • 在70年代的最后一个年份,改革的前途仍然是莫测的,它充满着挑战、分歧、陷阱种种的困扰,这就是邓小平、袁庚乃至每个中国人所要去勇敢直面的。
  • 事件
    • 美伊交恶,苏联入侵阿富汗
    • 撒切尔夫人担任英国首相
    • 北京烤鸭店恢复全聚德的金字招牌
    • 9月,第一批可口可乐到达中国
  • 人物
    • 霍英东:1350万美元,白天鹅五星级宾馆
    • 松下幸之助访华
    • 皮尔卡丹:带着12个模特来到北京

3 1980

  • 言论
    • 改变,在大人物和小人物的身上,同样戏剧性地发生着。
    • 从一开始,中国改革就是一个被自下而上的力量和需求推动地过程,只不过以从上至下的的方式成仙。
    • 然后,富有历史讽刺意味的是,就是这么一个炒瓜子的文盲,竟成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资本家”。
    • 当时给我第一个印象,他像是一个大问号。
    • 唯独四号病不是病。
    • 当时的中国就笼罩在这样一种政治上轻松、经济上沉重的氛围中。
    • “哎呀,钞票霉了,就晒在防震棚上。”
    •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一个新的身份名词开始在城市里流行:个体户……它听上去似乎百味杂陈,有蔑视,有同情,也有小小的对他们自由身和迅速致富的暗中羡慕。
    • “雇工超过到了8个就不是普通的个体经济,而是资本主义经济,是剥削”。
    • 炒瓜子的文盲,竟成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资本家,这就是大时代的所有戏剧性所在。
    • 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
    • 年广九在我们在我国的个体经济,他就有晴雨表和风向标之称。
    • 出狱后,他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并特地寄了几斤瓜子,表达了感激之情。
    •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 事件
    • 为刘少奇平反
    • 人民日报发表《关于一场承包鱼塘的争论》
    • 里根当选
    • 两伊战争
  • 人物
    • 刘桂仙:领走北京第一个个体餐馆执照。
    • 唐万新:16岁,在新疆乌鲁木齐办起了照相洗印店,日后1200忆的德隆帝国。

4 1981

  • 言论
    • 中国农民救中国,这条定律总是在最艰难的时刻,呈现出最生动的意义。
    • 七山二水一分田
    • 杭州到温州……汽车……正常需要15个小时
    • 但就是通过这样一条水陆交替的通道,当年的宜山人,硬是以“蚂蚁搬大树”的精神,造就了整个中国再生晴纶的最大产地。
    • 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威力,即使在如此稚嫩的市场力量面前,一切貌似坚硬的僵化体制都不堪一击。
    • 还有些人是从下水管道走进去,参加广交会。
    • 那时候只好配自行车……而且选了个牌子叫永久牌……
    • 中央最大的意外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 中国的乡镇企业就是这样在重重限制中寻找缝隙,野蛮生长着。2008年的今天,他们已经成为了中国制造的中坚力量。
    • 农民的苏醒和乡镇企业的意外崛起,是三十年中国变革的最大收获之一。
  • 事件
    • 林彪江青案结束审理,中央通过决议,正式否定文化大革命。
    •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 里根遇刺。
    • 查尔斯戴安娜的世纪婚礼。
  • 人物
    • 吴仁宝:华西村
    • 何享健:美的商标。
    • 李连杰:《少林寺》

5 1982

  • 言论
    • 任何改革,在本质上都是没有先例可循的。
    • 那个时候是计划经济的,大家都不敢动的。如果谁敢动,那时候谁就赚钱。
    • 但是在温州人的眼里,即便在文革时期,也不是一件令人惊讶的事情。
    • “每一根头发上都装有雷达”。
    • 为了这一亿元的销售额,银行专门点钞票都要配备五个人。
    • 当时的工商局不叫工商局,叫做“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
    • 先行者的所有苦难,在日后看来都有它的必然性,甚至,都是值得的。
    • “八大王”案一天不翻过来,搞活温州经济就一天无望。
    • 中国可能选择的道路,各种事件必须流经的渠道,比我们能够轻易想象到的,更窄。
  • 事件
    • 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温州八大王。
    • 第三次人口普查,中国人过10亿。
    • 乃基和易利讯正式进入中国。
  • 人物
    • 刘永好:开始创业。
    • 任正非:转业到深圳。
    • 山口百会:《血疑》
    • 韩庆生:入狱,“技术投机倒把罪”。

6 1983

  • 言论
    • 每个人对于他所属于的社会都负有责任,那个社会的弊病他也有一份。
    • 党是妈,厂是家,没钱找妈要,缺啥从家拿。
    • 在国营企业里,工人的身份是可以世袭的。
    • 饭碗虽然是铁的,但里面却是空的。
    • 上不封顶,下不保底
    • 工钱工钱,做工才有钱……劳动劳动,劳动才有保。
    • 当时的上海只有三块广告牌,一块是日本三洋的广告,一块是中华牙膏的广告,一块就是他海盐衬衫总厂双燕牌衬衣的广告,竖在嵩山电影院上。
    • 在党报系统,在建国以来报道最多的先进人物,一个是雷锋,一个是焦裕禄,一个就是步鑫生。
    • 当一个企业家被政治化的光环笼罩的时候,悲剧的影子就已经蹑足而至了。
    • 只有厅局级以上的参观者,才能见到步鑫生本人,其他人一律只听录音报告。
    • 所以当时海盐城里变成,菜场里买菜的人,都穿了一套步鑫生产的西装。
    • 《一人沉浮,千人评说》
    • 回望三十年,很多事非已不再重要,今天,我们要向步鑫生致敬,这是他应得的。
  • 事件
    • 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
    • 中国第一次依靠自己的力量,基本解决了10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 美国”先驱者“10号飞出太阳系。
    • 第一辆桑塔纳轿车在上海组装成功。
  • 人物
    • 郑俊怀:开始伊利之路
    • 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 小鹿纯子:《排球女将》
    • 宗庆后

7 1984

  • 言论
    • 人们注意到,老人特意将落款写成1984年1月26日,表明他在离开深圳那一天的时候,已经有了这个评价。
    • 所有在商业获得成功的人,都是冒险家、变革家和实干家,三十年来的中国,也不例外。
    • 当年,王石正是在这里倒玉米饲料,掘得了“第一桶金”。
    • 39000块钱对于一个工程师来讲,可能是接近他一生收入的总和了,不算退休金的话。
    • 当万科、联想、海尔、健力宝等企业,集束式地诞生在1984年的时候,我们不得不给这一年定义一个名词:公司元年。
    • 手术刀不如剃头刀,搞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
    • 更多的人是从赚钱回到赚钱,王石可能从最开始的赚钱,慢慢慢慢地过度到了做一个企业,做一份很好的事业。
    • 王石亲自带队上街推销股票。
    • “君万风波”是第一股东对一家上市公司的经营提出异议。
    • 不当老板是王石最伟大也最成功的地方。
    • 成功属于这样的人们,他们抓住了被别人看作障碍的机遇。
  • 事件
    • 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
    • 温饱两字不再是梦想。
    • 改革主战场从农村转向城市。
    • 中关村,两海两通。
    • AT&T被拆分。
    • 福建55位厂长发表:《请给我们松绑》
    • 健力宝诞生,“中国魔水”
    • AIDS病毒被发现。
  • 人物
    • 张瑞敏:开始去山东当厂长
    • 柳传志:开始创立联想
    • 潘宁:手工锤敲出两台冰箱,科龙的前身。
    • 赵新先:“三九胃泰“,深圳笔架山
    • 迈克戴尔:退学
    • 桑迪和伦纳迪:五美元注册了cisco

8 1985

  • 言论
    • 在恐惧中诞生的渴望,即是强大的,也是带有破坏力的,在整个80年代,对物质短缺的恐惧以及对急速扩大生产的渴望,构成了商业世界的所有矛盾与表象。
    • 从没有到有,就是个“填空白时期”。
    • 中国的这个消费能级增长非常快,就在闲谈之间,中国的消费能级就从“百元级”跨进了“千元级”,一步就跨进去了。
    • 中国的事情往往会一哄而上,一旦气候合适,就会形成野蛮生长。
    • 当时的人们,对于能够在自己的品牌上,加一个洋后缀,感到兴奋不已。
    • 黄牛,黑市上的一张彩电票子,能达到一千元左右。
    • 你不知道现在的老百姓都喜欢喝咖啡。
    • 当商业精灵从禁锢中释放出来的时候,它往往是过度兴奋的,是忙乱的,是无序的,它的成熟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 当时的引进浪潮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无序性,一个是同质化。
    • 繁荣本身已经埋下毁灭的种子。
  • 事件
    • “一龙生九子”
    • “浪潮消费”
    • “诸侯经济”
    • 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建成。
    • “君子兰泡沫”
    • 9月10日,第一个教师节。
  • 人物
    • 王选:计算机激光照排系统
    • 《艾柯卡自传》
    • “打工皇后”吴士宏辞职进入IBM公司
    • 周润发:《上海滩》开播

9 1986

  • 言论
    • 一个人的生命的戏剧性,往往是时代赋予他的。因此,在这个人的身上所展现出来的意义,便天然地带有时代的伟大与局限。
    • 他把皮儿卡丹当成了羊皮袄。
    • “砖头砸死人不偿命”。
    • 他用看得见的富裕来抵抗所有的质疑。
    • 我看到七八条大汉坐在那个地方在抽烟、休息,每个人的桌子上放着一个王八盒子。
    • “有财更有才,来才更来财”。
    • 在一个梦想与狂想交织的年代,禹作敏式的农民企业家想要扮演一个更大的角色,这是所有悲喜剧的根源所在。
    • “中国改革的三大典型,南有深圳,北有首钢,中间还有一个大邱庄”。
    • “应当把那个土字去掉,我就是皇帝”。
    • 而在村边的乱草中,人们已经无法找到禹作敏的坟墓了。
    • 他用农民式的勇敢打碎了贫穷的锁链,而也因为农民式的劣根性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的勇敢和代价是一代中国农民走向进步的全部缩影。
  • 事件
    • 挑战者号意外爆炸。
    •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 沈阳防暴器械厂是建国以来第一家宣告破产的企业,中国企业从此有了退出机制。
    • 上海飞乐股票。
  • 人物
    • 陈永贵: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的农民,酣睡中去世。
    • 杨元庆:从上海交大毕业,加入联想。
    • 张朝阳:从清华毕业,赴美MIT留学。
    • 荣智健:加入中信泰富。
    • 崔健:《一无所有》
    • 北岛、顾城:诗歌风靡全国。

10 1987

  • 言论
    • 在1987,打开国门已经是一种共识,但是,因此而引发的冲撞和误解,确实人们始料未及的。
    • 我24小时之内会把这条路封掉。
    • 你别看他在马路上开的时候,他的面板什么的都很平很光滑,但你看你都会吓一跳,那真的是工人师傅拿着榔头铛铛裆,这么一榔头一榔头敲出来的。
    • 上海汽车厂全面的产量(三千量)还不敌外国的汽车公司一天的产量。
    • 在这次引资中,中国经济界第一次接触到了“合资”这个概念。
    • “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部长,我叫周子健,我要见你们厂长”。
    • 德国人马丁在参与项目谈判之余,甚至还参与了中国第一部合资法的起草。
    • 开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不仅需要试探、约定和融合,在某些时刻,它还需要妥协。
    • 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非富无以保邦,非强无以保富。
  • 事件
    • 大兴安岭火灾。
    • 肯德基在北京前门正式开出了它在中国的第一家店。
  • 人物
    • 宗庆后:开办娃哈哈
    • 怀汉新:黄江保健品厂,后来的“太阳神”
    • 任正非:创办华为
    • 费翔:《冬天里的一把火》

11 1988

  • 言论
    • 1988年的“物价闯关”,是三十多年改革史上为数不多,也是最惊心动魄的一次失败实验。
    • 一斤肉两斤蛋三斤鱼。
    • 此前,中国的价格一直都是计划控制,连火柴上涨几分钱,都需要政治局开会讨论决定。
    • 价格改革,就是把价格放开,而在老百姓看来,价格放开,就是涨价。
    • 放调结合双轨制。
    • 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寻找。
    • 当我们用“闯关”这个词汇,来定义一场经济改革的时候,它的内在风险和悲壮气息,便最直接地呈现了出来。
    • 上海居民购买铝锅要以旧换新,一只换购一只,新婚户要凭女方1988年8月29日以后的结婚证书和户口簿,才可以购买铝锅两只,铝壶一只。
    • 捧起饭碗吃肉,撂下筷子骂娘。
    • 改革是一场非常复杂,非常艰巨的革命,理想化的方案是没有,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一改就灵。
  • 事件
    • 天安门城楼开始对普通百姓开放。
    • 海南岛正式成为中国的第三十一的省和最大的经济特区。
  • 人物
    • 高西庆、王波明:从华尔街回到北京,筹建中国的股票交易所。
    • 王文京:创办用友软件公司
    • 王朔:四部作品上荧幕,“王朔年”
    • 杨百万:倒卖国库券

12 1989

  • 言论
    • 中国改革的伟大及戏剧性,正体现在它对自身惰性的对抗,以及一次次的悲壮突围。
    • “钓鱼工程”
    • 企业的退出机制没有……该死的企业死不了,应该活下去的企业也活不好。
    • 在凶险时求生机,于无声处听惊雷,这就是1989年的中国。
    • 于是从这时候开始,在开往全国各地的火车上,出现了一个个匆忙的身影,他们被成为“讨债大军”。当时一些国营中小企业,甚至有超过一半的人被派出去讨论。
    • 当年,纠缠不清的三角债,还早就了一批讨债能人。
    • “省长一支笔”。
    • 在朱镕基紧逼之下,全国的清理工作有了一定的进展,但直到1992年小平南巡,中国经济重新活跃之后,三角债问题才彻底解决。
    • 即使在最最低潮的时刻,中国仍然在改革的轨道上艰难前进,这是三十年留给后人的最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 事件
    • 北京,易货博览会,完成交易额8亿多人民币。
    • 在这年的春夏之交,北京,发生了一场政治风波。
    • 10月,希望工程在北京设立。
    • 日本三菱房地产公司宣布收购洛克菲勒中心,媒体惊呼“美国的象征被日本人买走了”。
    • 柏林墙倒塌,冷战结束了。
  • 人物
    • 蒋锡培:将自己投资180万的电缆厂捐给集体。
    • 史玉柱:卖汉卡成了百万富翁。
    • 裘伯君:写出中国第一个商业软件WPS。
    • 齐秦:《大约在冬季》

13 1990

  • 言论
    • 中国的改革浪潮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从南方悄然北上,驻足于长江三角洲。
    • 在1990年,你听到了吗?火车重新启动的隆隆声响;你看到了吗?变革的大风让旗帜重新飞扬。
    • 什么叫“白织公司”……厂里边根本就赚不到钱了……
    • 只有浦东宣布开发开放,带动上海的开发开放,才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向全世界敞开。事实上邓小平也曾对此做出过自己的解释,考虑深圳开放是因为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开放厦门是因为它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是因为它们对着东南亚,而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面对的是太平洋,是欧美,是全世界。就这样,浦东开放的方向被确定下来了,这就是,成为太平洋西岸的金融中心。
    • 当时实际上只有两种股票,一个叫“小飞乐”,一个叫“延中实业”。
    • “老子今天出50块钱,当一回股东老板”。
    • 股市及资本在中国的复活,意味着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块基石,被猛然击碎。
    • 如果说,在整个80年代,以深圳特区为标志,是一个“广东时代”,那么从9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起,以浦东开发为起点,一个全新的“上海时代”拉开了序幕。
    • 开业那天,挂牌交易的只有8支股票,俗称“老八股”。
    • 不过,无论创市的过程是怎样的稚拙忙乱,中国的资本市场,还是在90年底形成了自己的双市格局。
    • 中国的老百姓,在经过对股票这一事物的短暂“恐惧”之后,瞬间迸发出集体狂热,个人投资意识也从那时候开始显现。
    • 轰隆隆的雷雨声在我的窗前,怎么也难忘记你离去的转变,孤单单的身影后寂寥的心情,永远无怨的是我的双眼。
  • 事件
    • 联想:“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 哈勃望远镜
    • 东欧巨变
  • 人物
    • 杨怀定:“杨百万”
    • 张近东:苏宁交家电
    • 倪润峰:长虹成为全国最大的彩电企业。
    • 汪国真:《年轻的风》
    • 尉文渊:上海证券交易所第一任总经理。

14 1991

  • 言论
    • 当“商战”这个名词出现在中国报刊的时候,它意味着短缺经济的彻底终结,一个物质过剩的新时代开始了。
    • 在当时的郑州市,消费者有史以来,第一次感受到我是上帝
    • 中原之行哪里去,中原亚细亚
    • 竞争是市场活力的催化剂,所有的参与者,要么被它激活,要么被它淘汰,在郑州商战中,中国人第一次见识了这条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
    • 就是因为第一轮商战,给郑州市培养了一大批商业人才,使得郑州市的整个商业的平均水平有了一个大幅度的提升,所以说到了后来“狼来了”的时候,其实郑州市的商业已经都成熟了,完全足以应对了。
    • 一个恢复自信的中国又回来了,商业的细胞开始复苏,一切都变得更加的忙乱而骚动,一切,让我们重新想象。
  • 事件
    • 委屈奖
    • 抄价格,做调整
  • 人物
    • 王遂舟
    • 潍坊市长,陈光,陈卖光
    • 王均瑶,胆大包天
    • 皇甫平

15 1992

  • 言论
    • 回首过往,南巡讲话对于决定中国改革的走向,加速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之大,真是怎么估量都不过分。
    • 历史的灵感往往一闪而过,这种难忘的非常时刻并不多见,在很多人的记忆中,1992年,正是这样的非常时刻。
    • 在意识形态领域,它果断地终止了“姓资姓社”之类的讨论,是继1978年之后的第二次思想大解放。
    • 中国改革,90年代之前可逆,90年代后不可逆。
    • 在北京,每个月就会多出2000家公司来,到了8月22日,全北京库存的公司执照竟然全部发光,不得不紧急从天津调运一万个执照来救急。
    • 有趣的是,王石也送了,送了两车皮罐头,王石当时是贸易公司。
    • 八十年代是一个制造的年代,会生产,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到了九十年代,流通型企业家成了一个国家的英雄。
    • 上帝欲使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 他是伟人,伟人是不管具体事情的,但具体的事情总要有人管的呀。“泥足伟人”
    • 在一个风云激荡的岁月,一代中国人在逼近现代商业文明时的种种追求与狂想,甚至他们的浮躁与幼稚,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让我们给悲剧一些掌声。
  • 事件
    • 92派
  • 人物
    • 牟其中:罐头换飞机
    • 何阳:点子大王
    • 迟斌元受珠海政府重奖
    • 仰融带领华晨在纽交所上市
    • 吕梁:百万股民炒深圳
    • 克林顿:二战后美国最长的经济繁荣期

16 1993

  • 言论
    • 在这次两会上,代表们就餐第一次不再需要粮票。
    • 质量问题的浮现,是短缺时代投射在中国经济上的最后一抹阴影。
    • 那是90年代初的中国,新闻媒体其实并不习惯,也不敢于做批评报道。
    • 对假冒伪劣的宣战,具有道德和商业上的双重意义,然而,它的进展远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顺利。
    • 在“质量万里行”的活动中,我们感觉到的突出问题就是地方保护。
    • 中国奇迹的诞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地方的竞争。
    •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第一次经受大规模的质量检验。
    • 从1993年的“质量万里行”,到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对于假冒伪劣的战争,迄今没有到宣告胜利的时候。
    • 5月,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个杂志式的电视栏目《东方时空》,很多中国人,由此养成了早晨看电视的习惯。
  • 事件
    • 1987杭州武林门烧假鞋
    • 在福建,一个农民因为给橘树喷农药而中毒身亡。
    • 质量万里行
    • 王海:民间打假家
  • 人物
    • 冯仑、潘石屹:地产圈的“万通系”。
    • 熊晓鸽:风投行业正式进入中国。
    • 李晓华:购买了中国第一辆法拉利

17 1994

  • 言论
    • 即将讲述的这场“柳倪之争”,是“中国制造”在十字路口的一次艰难抉择。
    • 倪光南的加盟使得联想终于有了自己的“技术名片”。
    • 今天我的发言是最不像总裁的一次,十一年了,让我的泪忘情自由的流淌一次吧,请大家原谅。
    • 刘韧,谢谢你的好意,没有这种可能。
    • 在某些时刻,个人恩怨与历史的深层矛盾是无法分辨清楚的。
    • 联想在1994年的选择,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中国制造的方向”,在未来的10多年间,它将靠成本低廉的优势,现在国内取得市场成功,继而又把这把火烧到了全世界。
    • 君子无所争,其争也君子。
  • 事件
  • 人物
    • 5月,76岁的曼德拉成为南非首任黑人总统,此前,这位老人三分之一的生命时间,实在监狱中度过的。
    • 李阳,疯狂英语。
    • 江南春:永怡广告公司,分众传媒电梯广告屏
    • 卢旺达种族大屠杀
    • 三峡开工
    • 第一部进口美国大片《亡命天涯》

18 1995

  • 言论
    • 在1995年,人们对商业的想象是这样的:奇迹是可以瞬间诞生的,罗马是可以一日建成的,胆大可以包天,想到就能做到…
    • 海尔是中国企业管理的一本教科书。
    • 而在一开始,他的起点却非常的低。在海尔管理制度的形成过程中,张瑞敏制定的第一条规范居然是“不准在车间大小便”。
    • 电冰箱公司呢,有一个材料库,五层楼。五层楼的玻璃有2945块。这2945块玻璃上,没一块玻璃上都有两个编码。
    • 张瑞敏只有一个选择:“先做一个恶人”。
    • “伟人首先是恶人”。
    • 作为一个阶段性的经验,海尔让人们在那个时代,看到了规范化管理和企业文化的力量。
    • 在北京,张树新为她的公司瀛海威竖起指路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
    • 如何改造企业?
    •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 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
    • 海尔是海。
    • 在1995年,跟狂歌猛进的秦池、三株等企业相比,海尔也许并不是最耀眼的一个,然而,它却以冷静和内敛,在那个狂热的年代留下了独特的身影。它的企业文化,代表了当时中国公司最成熟的一面,它摸索出来的管理经验,最终融入了“中国制造”的血液中。
    • 制造产品必须先造人。
    • 海尔应像海,唯有海能以博大的胸怀纳百川而不嫌弃细流,容污浊且能净化为碧水。
    • 福布斯第一个中国首富:做饲料出身的刘永好。
  • 事件
  • 人物

19 1996

  • 言论
    • 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发动价格战和高调宣扬民族品牌,是中国企业最为奏效的两大法宝,但是,也是仅有的两大法宝。
    • 1996年,本土彩电企业陷入最艰难的苦战时刻。
    • 彩电业的价格大战,就在这样一种“产业报国”的氛围之中拉开大幕。
    • 降价之后是重组。
    • 长虹,用这种非常手段,解决了政府无力来解决的产业整合问题。在新中国经济史上,第一次让人们看到了市场这只“无形之手”超越政策的神奇力量。
    • 1996年,企业破产达到了高潮,总计6232家,超过了过去9年的总和。
    • 杀人一千,自损八百。
    • 1996年,杨致远带领雅虎在纳斯达克上市,让很多最初上网的人认为,雅虎就是互联网。
    • 长虹的衰弱,应该始于1998年囤积彩管大战。
    • 2005年4月16日,在这个特意挑选的休息日,长虹公布了2004年年报,抛出了中国股市有史以来上市公司亏损之最。价格战的发明者和坚决的拥护者,为最后的豪赌交出了昂贵的学费。倪润峰第二次退出了江湖。
    • 到2007年,中国将全面思考价格战对中国制造带来的利弊。倪润峰为中国企业家们种下的基因,来到了变革的时刻。
    • 一个让你获得巨大成功的战略,很可能成为阻拦你进步的最大障碍,这条定律正发生在1996年的长虹,和中国家电企业身上。
  • 事件
    • 武汉:按斤论两卖彩电
    • 上海诞生中国第一家网吧
    • 克隆样多利诞生
    • 联合国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例》
  • 人物
    • 王军霞,亚特兰大5000米冠军。
    • 赵新先,“抓大放小”。
    • 红塔集团,59岁现象大讨论。

20 1997

  • 言论
    • 在人民的印象中,那是一个没有元宵的元宵节。
    • 3月3日,美国《时代》杂志创刊74周年,邓小平第八次登上了它的封面。题为《下一个中国》。封面上的老人此时已经安然离去,他凝望着这个生机勃勃的中国,这件他留给世界最精彩的作品。
    • 深圳由于背靠“东方之珠”香港,所以它发展成为一个“超级巨婴”;珠海背靠的是干瘪的小兄弟“澳门”,它怎么也发育不起来。
    • 最后史玉柱同志老不高兴,“怎么来个副的”。
    • 当史玉柱成为一个区域发展政绩工程的标杆的时候,他就要去干他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 三株最早是在农村刷墙的。
    •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激进主义一直是中国商业的主流思潮,因为当时有太多的成功传奇,为之推波助澜。
    • 三条断裂带像三枚定时炸弹,在等待集中爆发的机会。
    • 在1997年之前,所有的中国本土企业家,90%的精力都放在营销上,在做广告,经历了这一次集体的失败之后,企业家们开始把他的精力放到更扎实的一些企业内功的建设上面。在此之后,中国的企业以及“中国制造”,慢慢走上理性的年代。
  • 事件
  • 人物
    • 姜伟:万言书《我的错误》
    • 吴炳新:“我的资金一年能够转12圈”。

21 1998

  • 言论
    • 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中国公司的变革以1998年为分水岭,此前的主题是经营机制的转变,此后则是产权制度的创新。
    • 国退民进,抓大放小
    • 他提出的“全面收购中国胶卷企业”的计划,一经推出,就被认为是荒诞不经的计划。
    • 如果说柯达的现状是焦头烂额的话,那么中国胶卷业则算得上走投无路了。在80年代短短10年的时间里,中国建成了7家胶卷工厂,成为世界上拥有胶卷企业最多的国家。
    • 起步之初,所有的改革都试图在既定的“棋局”内解决问题,而最后,不得不“破局”而出,再寻出路。
    • 每年近100万职工下岗,减少国企负担数百亿元,而这一切换来的是国企利润22倍的增长。
    • 历史并不承诺每个事件以圆满的结局。
    •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 事件
    • Google创立
    • 1998年7月,福利分房制度寿终正寝。
  • 人物
    • 李经纬:与三水市政府撕破脸。
    • 克林顿:拉链门
    • 牛跟生:挥泪离开伊利

22 1999

  • 言论
    • 当1999年的最后一缕阳光消失在天际时,全球各地的人们,开始聚集到城市的中心,等待这一个百年世纪的告别。
    • 对西方人来说,1999年之前,中国只是一个陌生的现象,而从此之后,中国成为一个必须搞懂的现象。
    • 风云际会,财富鞠躬
    • 这场华丽的财富论坛,让年轻的中国企业家第一次站到了国际舞台上,尽管他们显得那么的好奇和稚嫩。
    • 远大的公务机,远远地离我们大概有1公里的时候,看到有一个细微的动作,这架飞机很得意地很优雅地左右摇晃了一下翅膀。
    • 张剑张跃兄弟:“我早知道做民航班机来了,我的飞机太小了。”
    • 中国大步融入世界,世界重新认识中国,在1999年,两种脚步声渐行渐近,已倾耳可闻。
  • 事件
    • 神州一号发射成功。
    • 澳门回归。
    • 普京就职总统。
  • 人物
    • 马云:创办阿里巴巴
    • 马化腾:创办OICQ
    • 四人组:携程网创立
    • 陈天桥:借50万创立盛大
    • 联合总裁:当当网创立

23 2000

  • 言论
    • 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重新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这种力量来自于你,来自于你们中间的每一个人。
    • 我们的股市最大的问题,是一个没有规矩的赌场。就是说得更明白一点,有的人可以看别人的牌,但是不受惩罚。
    • 刘姝威: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你不要怕,我支持你。
    • 先规范再发展还是先发展再规范?
    • 2001年3月23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对10家基金管理公司的检查报告,只有2家未发现相关异常交易行为。
    • 要保证那些信息的弱势方面,能够拿到足够的信息。
    • 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舆论界与理论界一直是变革的推进者之一,无数的记者和学者,以他们的良知和专业知识,捍卫了这个社会的法制和伦理底线。
    • 这一年,从1997年就开始困扰全世界的千年虫问题,被证明是虚惊一场。但它提醒了我们,人类在信息化的道路上走的越远,需要承受的风险就越大。
  • 事件
    • 靠价格战赶走跨国公司的中国彩电业,首次出现全行业亏损。
    • 厦门远华走私案
    • 银广厦坍塌
    • 1月,美国在线1620亿美元收购时代华纳公司,成为全球最大并购案。
    • 三大门户完成上市融资。
  • 人物
    • 吴鹰:小灵通搅乱移动市场。

24 2001

  • 言论
    • 互联网的力量,让很多中国人知道9.11事件发生的时间,比美国总统布什,仅仅晚了3分钟。
    • 没有意识形态的困扰,没有灰色的原罪,没有制度的羁绊,互联网经济第一次让财富游戏在阳光下进行。
    • C2C(Copy to China),搜狐拷贝雅虎。
    • 这个时候,有一家名为“中华网(china.com)”的网站,抢了三大门户的风头,率先在纳斯达克上市,而它手中的致胜法宝就只是一个域名。
    • 中华网的这次上市,让很多人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做风险投资。
    • 互联网提供了无限的想象力,互联网精灵的尖叫,是传统公司走向覆灭的丧钟。
    • 互联网史上最悲壮的英雄就是王峻涛。
    • 当马云口袋里只剩下一块钱的时候,他给人的感觉,他起码还有一个亿。
    • 互联网是一个机会,是唯一一个年轻的中国公司,全面战胜跨国公司的机会,它是一道光,照亮了一代人的光荣与梦想。
    • 各位请注意,“中国制造”来了。
  • 事件
    • 申奥成功
    • 足球出线
    • 加入WTO
  • 人物
    • 尼格洛庞帝: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启蒙者。
    • 王峻涛:《大连金州没有眼泪》,创办8848。
    • 亿唐:“明黄的一代”。
    • 股市庄家吕梁失踪。
    • 吴敬琏:“中国股市是个大赌场”。
    • 乔布斯:ipod。

25 2002

  • 言论
    • 2002年初的中国,“接轨”成了整个社会最流行的一个词。
    • 2002年1月,中国模拟移动通信网伴随着新年钟声全面关闭,中国移动通信全面进入“数字时代”。
    • 针对产权制度的创新,是中国企业改革向纵深拓进的重大战略,其成败得失迄今仍未定论。
    • 那些在市场攻伐中霸气十足的企业家们,在产权制度的变革上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是改革史上最让人感慨的一个景象。
    • 实际上,在21世纪初的中国,人们对贫富差距的感知越来越强烈,而刘晓庆恰好成了一个靶子。
    • 产权问题如同一道风险莫测的大坎,跨过去的,连滚带爬,心存侥幸,跨不过去的,自怨自艾,不堪回首。
    • 2月,中国人开始习惯用短信百年。据说这个春节,共有70万条短信从手机发出,移动运营商笑得合不拢嘴。
  • 事件
    • 联想“拐大弯”。
    • 春兰改制被叫停。
    • MBO:企业管理者收购企业股权。
  • 人物
    • 张济时:TCL创始人
    • 潘石屹、张欣:“长城下的公社”
    • 姚明: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最大宗的“单个商品”
    • 张艺谋:《英雄》

26 2003

  • 言论
    • 靠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繁荣,以及外向型的”中国制造“,中国经济在2003年终于形成三大引擎,在全球经济动荡的时刻,”这边风景独好“。
    • 当时,温州市场的房价,已经被本地老板和回乡置业的游子们,炒到没平米3000元以上,而在650公里以外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其中环线附近的房子,每平米却连2000元都不到。
    • 2001年8月18日,在这个特意挑选,充满财富味道的日子里,120个温州人,带着大量先进,从上海火车站涌出,浩浩荡荡地杀向各个售楼处,这是有史可查的第一个“温州购房团”。组织者正是那个为了拉广告的陈康汉。
    • 温州人炒房,几乎就像是进菜场去买小白菜。
    • 上海楼市出现了,排队的时候,雇民工排队,而且这个号码,民工排了队以后,他可以转让,一个号码,至少都是10万元以上。
    • 当一个产业进入非理性繁荣的时刻,投机往往具有更大的传奇性。
    • 在刚刚过去的2003年,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总投资超过了1万亿元,有人感慨到,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建筑工地。
    • “中国制造”和地产热,直接营造出一个内外俱旺的经济景象。
    • 许多城市,甚至不得不关闭景观用灯,才能勉强度过那个夏天。
    • 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
    • 繁荣常常是非理性的,不确定的,它充满了让人亢奋的气息,同时也埋下新的、危机的种子。
  • 事件
    • 太太购房团。
    • “温州炒房团”八宗罪。
    •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坠毁。
  • 人物
    • 陈康汉:“温州炒房团”。
    • 钟南山:抗击非典的英雄。
    • 丁磊:03年中国首富。
    • 朱镕基:退出政坛。
    • 孙志刚:在广州收容所死于非命。直接导致了中国城市流浪人口收容遣送制度的终结。

27 2004

  • 言论
    • 危机总是在最猝不及防的时刻骤然降临,幸存下来的,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而是那些对变化做出积极反应的种群。
    • 德隆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当时资本市场不够成熟的产物,这种庞然大物的生成及覆灭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吊诡的“中国事件”。
    • 宏观调控的核心,中国一搞宏观调控,第一件事情就是“拉闸”策略,一“拉闸”就是所有贷款,只收不贷。
    • 他是一个商业天才,但绝对是一个法盲。
    • 企业应该做强再做大。
    • 我们经常讨论他们(民营企业)与银行的这种关系,小型企业在中国得不到金融的扶持,从而就得不到迅速的成长,所以这些企业都会选择先做大……如果有可能的话再去做强……但是事实上由于他们的速度太快,步子迈得太大,导致的结果就是往往这些企业做大以后就没有机会做强,都会倒在从做大到做强的这最后一公里上。
    • 唐万新也许是“最后的枭雄”,审视德隆就是审视中国民营企业,它提出的还是那个老问题:成长难道永远是一道坎吗?
  • 事件
    • 世界上首条商业运行的磁悬浮在上海开通。
    • 美国“勇气号”和“机遇号”探测器登陆火星。
    • 联想收购IBM的全球PC业务。
  • 人物
    • 阿拉法特去世

28 2005

  • 言论
    • 丑小鸭到天鹅的蜕变,不仅成就了一场草根的狂欢,也将这一场娱乐业的造星运动推向了顶峰。
    • 在成长为全球性公司的到路上,中国企业将经受无穷的磨难与历练,这是一场刚刚开始的战争,硝烟升起处,战况已空前激烈。
    • 即便是声明显赫的思科,对于这个来自中国的竞争对手,也是头痛不已。
    • 任正非一开始就给自己立下了一个规矩:绝不见媒体。
    • 对狼文化的崇尚,让华为变成一个完全另类的中国公司,在一个偏执狂才能生存的世界里,任正非的偏执个性让他赢得了空间。
    • 这一经历让不少中国企业意识到,通过类似的并购实现国际化的目标,未必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 孩子,去做你的作业,别忘了中国人正对你的岗位虎视眈眈。
    • 所有的国际公司都是一些可怕的巨人,为了生存,中国企业首先也要让自己变得可怕起来,这就是当今商业世界的强者逻辑。
  • 事件
    • 春节晚会,千手观音
    • 《世界是平的》
    • 《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
    • 青藏铁路全线普通,它唤醒了中国都市白领们的一个共同愿望,去西藏。
  • 人物
    • 李彦宏:百度美国上市
    • 马云:收购雅虎中国

29 2006

  • 言论
    • 对中国银行体系的重大改革,被认为“采取了从未尝试过的全新的改革方式和途径”,它引起了观点截然对立的争论。
    • 在1998年以后,大家普遍认为,下一个倒下的将是中国的金融体系。
    • 不夸张的讲,到2000年前后,我们整个的银行体系,从技术角度上来讲,已经破产了。
    • 兴盛时艰难曲折,衰败时只在瞬间。
    • 当时我们开玩笑讲,几乎每一架开往北京的班机上,都一定有一个说客,他是到中央去争取获得债转股的资格的。
    • 国有银行的改制所诱发出的成长空间,以及可能承担的风险,都同样的巨大。
    • 引智大于引资
    • 国有银行的重生,在全球金融史上也是一个奇迹般的案例,它蕴含了中国特色的全部密码。
  • 事件
    • 百家讲坛,学术超女超男
    • 农业税取消
    • 天津滨海新区,上海浦东,深圳,我国改革的三驾马车
    • 白鳍豚灭绝
  • 人物
    • 施正荣,无锡尚德,身价186亿元
    • 张茵,玖龙纸业
    • 比尔盖茨,淡出微软

30 2007

  • 言论
    • 2007年,在世界排名前20位的集装箱大港中,中国占了8席,连续4年保持了世界第一。
    • 对于一个正在崛起中的经济大国,一个新的概念正在被人们一再咀嚼和反复思考,它就是“责任”,对自己、对环境、对员工、对世界的责任。
    • 2007年,中国制造已经拥有了100多种工业品产量的“世界第一”。
    • 到2007年的时候,我们已经不能够再这样持续下去了,因为我们消耗了全世界30%的钢铁,17%的石油,向全世界贡献了4.9%的一个GDP。
    • 中国“买啥啥贵,卖啥啥便宜”。
    • 当中国企业成就了自己的一个又一个的“世界第一”的时候,自身却是庞大而脆弱的。
    • 以高能耗、劳动力成本优势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的"Made in China"走到了十字路口,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正面临着极限挑战。
    • 中国只有卖出8亿件衬衫,才能够进口一架空客A380。
    • 美国市场上的一个芭比娃娃,中国的加工厂只能赚到35美元加工费,却会有20美元转进美国公司的户头。
    • 沃尔玛在中国制造出现之前,只是美国的一个小品牌企业,自打中国加入全球化的浪潮,中国成为制造工厂,沃尔玛就成了500强的第一。
    • “中国制造”为中国迎来了“世界工厂”的称号,但同样,也有越来越多的声音认为,中国可能连工厂都算不上,只能称为车间。
    • 广深高速堵塞一个小时的话,全世界的电子工厂都会缺货。
    • 世界第一从某个角度来讲,它是一个祝福,也是一个诅咒。
    • 伟大以负有责任为代价。
  • 事件
    • 重庆:史上最牛钉子户。
    • 浙江大虎:高原打火机。
    • 安踏:卖到了NBA的赛场上。
    • 大连软件园区。
  • 人物
    • 萨拉.邦焦尔尼:《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 玩具商张树鸿自杀
    • 周正龙:华南虎事件

31 2008

  • 言论
    •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中国崛起”是最重要的国际事件之一,所谓的沧海桑田,仅仅三十年,就让这一代中国人都看到了。
    • 1908年时,中国人第一次提出“奥运三问”,什么时候中国能派出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什么时候中国能获得奥运金牌,什么时候中国能举办奥运会。
    • 我旁边一个中年人很投入的唱国歌……改革开放三十年,最大的一个成果,就是老百姓对国家的认同。
    •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一直存在着两个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的中国,体制消耗严重、道德底线脆弱的中国。后者正成为中国进一步前行的障碍,改革仍然任重道远。
    • 中国的假冒伪劣问题,是已经将近三十年的劣根性。
    • 我觉得沉重在于,你不能够让这么小的孩子丧失希望。
    • 中国社会的脱节,我们每天在谈企业、谈财经、谈一些似乎高深的问题的时候,我们知道这些底层的人们在想什么吗?他还不是最穷的人。还有一些真正在深山沟里面食不果腹的人,我们了解他们吗?如果不了解他们,我们又有什么资格来谈论中国呢?
    • 在持续增长了三十年后,中国的劳动力工资水平,仍然只相当于美国和日本的1/50。与此同时,中国却是全球百万富翁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 那这就像一个鸟一样,一个翅膀很有力,一个翅膀无力下垂的,这样它能飞得很远飞得很高吗?我是不相信的。
    • 要制止腐败的根本办法,就是推进改革。
    • 选择一条道路,不仅意味着选择了目的地,也意味着选择了这条道路所特有的险阻。
    • 中国已经走出改革初期的浅滩阶段,正站在大河中央,选择彼岸的到岸位置。
    • 2008年国有大难,刚刚从大难中走出来的中国人,想到的是这四个字:多难兴邦。
    • 当这个时代到来的时候,锐不可当。
    • 万物肆意生长,尘埃与曙光升腾。
    • 江河汇聚成川,无名山丘崛起为峰。
    • 天地一时,无比开阔。
  • 事件
    • 韩国头号国宝“崇礼门”被烧毁
    • 12月15日,海峡两岸三通——通航、通邮、通商
  • 人物
    • 姜诗明:小岗村过春节
    • 冯仑:《野蛮生长》
    • 徐明天:《春天的故事》
    • 陈婷:512心灵守望计划
    • 艾丰:中国品牌节
    • 牛文文:《创业家》杂志,“创业、创新、创富”。
    • 吴钧:《百年世博梦》
    • 迟宇宙:《联想局》
    • 陈国胜:这年刚刚学会上网
    • 朱幼棣:《后望书》,“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又将是明天的历史”。

《浪潮之巅》小记

说明:《浪潮之巅》是Google研究员吴军写的一本IT史话,以博文的形式发表在Google黑板报上,非常有意思的一本小书,花了两天的时间,读到第15章嘎然而止,心痒难忍。随手用Emacs做了一些提纲式的笔记,想了想还是放上来吧。嗯。

1 帝国的余辉(AT&T)

  • 不少人的座位旁都放着上面这张美丽的夕阳照。现在想起来,它似乎预示着一个帝国的黄昏。
  • 贝尔实验室是历史最大的、最成功的私有实验室。
  • 在很长时间里,贝尔实验室的人总是用不需为经费发愁这一条理由来吸引优秀的科学家到该实验室工作。
  • 贝尔实验室不仅在通信领域长期执牛耳,而且在射电天文学、晶体管和半导体、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领先于世界。它著名的发明除电话本身外,还包括射电天文望远镜、晶体管、电子交换机、计算机的Unix操作系统和C语言等等。
  • 不久,贝尔核心因为七个和尚无水喝,很快就推出了历史舞台,这当然是后话了。
  • 中国国家主席接见一个公司下属机构的总裁,这次可能是空全绝后的。AT&T当时可以说风光到了顶点。
  • 美国政府司法部并没有真正要过它的命,每一次反垄断其实是帮助AT&T修枝剪叶然后让它发展得更好。
  •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二战中,贝尔实验室的天才青年科学家香农提出的信息论。信息论是整个现代通信的基础。
  • AT&T几个执行官们手上的股票远不如华尔街投资银行控制的多。说句不好听的,AT&T的总裁们并不真正拥有公司。他们之中不乏有远见者,但是根本左右不了董事会。更何况公司的长期利益和他们没有太大关系。如果能在任期内狠狠捞一把,何乐而不为呢?
  • 今天,贝尔实验室的牌子还在,只是联系地址已经到了法国。
  • 在AT&T实验室解散前,它的主管拉里∙拉宾纳(Larry Rabinar)博士已经预感到情况不妙了,他很有人情味地为他的老部下们安排了出路,然后自己退离了香农实验室第一把手的岗位。
  • 谷歌不少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都来自于AT&T,包括Unix操作系统和C语言的发明人汤普生—Ken Thompson。
  • 在工业史上,一种新技术代替旧的技术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生最幸运之事就是发现和顺应这个潮流。
  • 我和很多AT&T的主管和科学家们聊过此事,大家普遍认为AT&T的每一个大的决定,在当时的情况下都很难避免,即使知道它是错的。
  • 我们以后还会多次看到,当一个公司没有人对它有控制时,它的长期发展就会有问题。

2 蓝色巨人(IBM)

  • 其实IBM并没有这么简单,它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务公司(consulting company)第二大软件公司,第二大数据库公司。IBM有当今工业界最大的实验室IBM Research(虽然其规模只有贝尔实验室全盛时期的十分之一),是世界上第一专利申请大户(以后我们还要讲IBM对专利的态度),它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开源(Open Source)的Linux服务器生产厂商。
  • IBM能成为科技界的常青树,要归功于它的二字秘诀——保守。
  • 保守使得IBM失去了无数发展机会,但是也让它能专注于最重要的事,并因此而立于不败之地。
  • 机械革命从三百年前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一般认为其高峰是十九世纪末期。当时很多人认为机械可以代替一切,就如同今天不少人认为计算机可以代替一切一样。
  • 一个公司创始者的灵魂常常会永久地留在这个公司,即使他们已经离去。
  • 正巧赶上了二次大战,以制造精密机械见长的IBM马上把它的生产线民用转军用,制造出著名的勃郎宁自动步枪和M1冲锋枪。
  • IBM还间接地参与了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
  • 社会的需求对科技进步的作用要超过十所大学。
  • 但是因为艾科特和毛奇莱都是不会经营的学者,很快他们的公司就赔钱关门了。
  • 在小华生执掌IBM的二十年里,IBM的平均年增长率高达30%,这在世界上可能是绝无仅有的,他的父亲也没有做到这一点。
  • COBOL语言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世界上最流行的程序语言,但是会写COBOL程序的人很少,因此他们的收入远比今天的软件工程师要高得多。
  • 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IBM在计算机领域基本上是独孤求败。
  • IBM如果说还有什么对手的话,那就是美国政府司法部。在美国从来没有过国王,美国人也不允许在一个商业领域出现一个国王。当垄断产生以后,司法部就会出面以反垄断的名义起诉那个垄断公司。
  • 它甚至有从不裁员的神话,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它陷入困境时才不得不第一次裁员。
  • 为了最快地研制出一台PC,这个只有十几人的小组不得不打破以前自己开发计算机全部软硬件的习惯,采用了英特尔公司8088芯片作为该电脑的处理器,同时委托独立软件公司为它配置各种软件。
  • 随着2005年IBM将个人电脑部门卖给了中国的联想公司,IBM彻底退出了个人电脑的舞台。
  • IBM PC唯一一个操作系统的内核BIOS是自己的,但是很容易地就被破解了。
  • 盖茨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拿破仑。
  • 盖茨看到了机会,他空手套白狼,用七万五千美元买来的磁盘操作系统(DOS),转手卖给了IBM。 盖茨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没有让IBM买断DOS,而是从每台IBM PC中收一笔不太起眼的版权费。
  • 而且,IBM和微软签的协议有个很小的漏洞,没有说清楚微软是否可以将DOS再卖给别人。盖茨后来抓住了这个空子,将DOS到处卖,IBM很不高兴,告了微软好几次。因为在大家看来这是以大欺小,IBM得不到别人的同情,从来没有赢过。(在美国,以大欺小的官司常常很难赢,而且即使赢了,也不可能得到太多的赔偿,因为小公司没有什么油水可榨)。
  • IBM决定和微软共同开发微机的新的操作系统OS/2,共同来开发微机的软件市场。如果是别人,也许就乐于当IBM的一个合作伙伴了。但是,盖茨可不是一般的人,他的心志非常高远,他不会允许别人动微机软件这块大蛋糕,虽然此时的微软的规模远没法和IBM相比。盖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方面和IBM合作开发OS/2,挣了一点短期的钱,另一方面下大力气开发视窗操作系统(Windows)。
  • 当视窗3.1研制出来的时候,微软帝国也就形成了。
  • 十几年后,硅谷一位最成功的CEO讲,凡是和微软合作的公司,最后都没有好结果。IBM也许是其中第一个吃亏者。
  • 郭士纳原来是一家食品公司的总裁,再以前任职于美国信用卡公司运通公司,根本不懂计算机。
  • 如果去过IBM Almaden实验室的人都会发现,那座非常豪华的大楼非常不对称,似乎只盖了一半。事实上的确如此,IBM当时盖了一半没钱了,就留下了这座烂尾楼(见附图)。而且,郭士纳还想把盖好的这一半卖掉,只是这座楼盖得实在太贵,在九十年代初美国经济不景气时,没有公司买得起,它才得以留在IBM。
  • 要知道美国主要银行对计算机系统的要求是一年宕机时间不能超过五分钟。
  • IBM这种保守的做法让大客户们很放心,因此,即使它的产品和服务比别人贵,政府和公司还是很愿意,或者说不得不用IBM的。
  • IBM T.J.Watson实验室的一位主任很骄傲地告诉我,不要看IBM在微机市场上远远落后于Dell和惠普等公司,它们每年要向我们交很多的专利费!
  • 有时,即使花很多时间和金钱,也不一定能创出一个世界级的品牌。

3 “水果”公司的复兴(乔布斯和苹果公司)

  • 比尔·盖茨虽然没有大学毕业,毕竟正儿八经地上了两年。乔布斯只读了半年大学,又旁听了一段时间,然后就彻底离开了学校。他入选院士的原因是―开创和发展个人电脑工业(For contributions to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ersonal computer industry)。
  • 他并没有离开学校,开始旁听他感兴趣的、将来可能对他有用的课。乔布斯没有收入,靠在同学宿舍地板上蹭块地方睡觉,同时靠捡玻璃瓶、可乐罐挣点小钱。每星期天,为了吃一顿施舍的饭,他要走十公里到一个教堂去。
  • 乔布斯遇到了别人一辈子可能都不会遇到的两件事——被别人赶出了自己创办的公司,然后又去鬼门关走了一遭。而苹果公司,也开始进入了长达十五年的低谷。
  • 一般的创业者三十岁时还未必能创建自己的公司,乔布斯这一年已经被自己的公司开除了。乔布斯一气之下,卖掉了他所有的苹果的股票。
  • 乔布斯从Pixar挣到的钱比他从苹果挣的还多。
  • 那时硅谷的公司不但在商业竞争中被微软压着一头,连打官司也打不赢微软,十几年来硅谷一直梦想着有一个可以和微软抗衡并且占到上风的公司。
  • 1998年,苹果走投无路的董事会不得不把他们十三年前赶走的乔布斯请回来,执掌用乔布斯的话说“底下有个大洞的船”。在美国,董事会赶走一个公司创始人的情况虽然不常见,但还是发生过的。但是,再把那个被赶走的创始人请回来执掌公司,不仅以前没听说过,以后也很难再有。
  • 死亡推动着生命进化和变迁,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现在,新的人和新的技术,在不久的将来,也会逐渐成为旧的,也会被淘汰。
  • 乔布斯是个非常优秀的谈判高手,他把在价格上最强硬的Sony放在最后,他和其它四家公司共同达成了协议,Sony只好就范,否则就永远被隔离在广大的iPod用户群以外。
  •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4 计算机工业的生态链

4.1 摩尔定理(MOORE’S LAW)

  • 如果汽车工业能够像计算机领域一样发展,那么今天,买一辆汽车只需要25美元,一升汽油能跑四百公里。
  • 在世界经济的前五大行业中,即金融、信息技术(IT)、医疗和制药、能源和日用消费品,只有IT一个行业可以以持续翻番的速度进步。

4.2 安迪.比尔定理(ANDY AND BILL’S LAW)

  • What Andy gives, Bill takes away。
  • 我们可以看出,个人电脑工业整个的生态链是这样的:以微软为首的软件开发商吃掉硬件提升带来的全部好处,迫使用户更新机器让惠普和戴尔等公司收益,而这些整机生产厂再向英特尔这样的半导体厂订货购买新的芯片、同时向 Seagat e 等外设厂购买新的外设。在这中间,各家的利润先后得到相应的提升,股票也随着增长。各个硬件半导体和外设公司再将利润投入研发,按照摩尔定理制定的速度,提升硬件性能,为微软下一步更新软件、吃掉硬件性能做准备。华尔街的投资者都知道,如果微软的开发速度比预期的慢,软件的业绩不好,那么就一定不能买英特尔等公司的股票了。

4.3 反摩尔定理(REVERSE MOORE’S LAW)

  • 反过来看摩尔定理,一个IT公司如果今天和十八个月前卖掉同样多的、同样的产品,它的营业额就要降一半。IT界把它称为反摩尔定理。
  • 反摩尔定理对于所有的IT公司来讲,都是非常可悲的,因为一个IT公司花了同样的劳动,却只得到以前一半的收入。

5 奔腾的芯(英特尔 INTEL)

  • 在很长时间里,英特尔的产品被认为是低性能、低价格。虽然它的性价比很高,但并不是尖端产品。
  • 八十年代,英特尔果断地停掉了它的内存业务,将这个市场完全让给了日本人,从此专心做处理器。当时日本半导体公司在全市界挣了很多钱,日本一片欢呼,认为它们打败了美国人。其实,这不过是英特尔等美国公司弃子求势的一招棋。
  • 1985年,英特尔公司继摩托罗拉后,第二个研制出32位的微处理器80386,开始扩大它在整个半导体工业的市场份额。这个芯片的研制费用超过三亿美元,虽然远低于现在英特尔新的处理器芯片的研制成本,但在当时确实是一场豪赌,这笔研制费超过中国当时在一个五年计划中对半导体科研全部投入的好几倍。
  • 英特尔公司迄今唯一遇到的重量级对手只有八十年代的摩托罗拉。
  • 硅谷几个比较好的学区的房子,不少被英特尔公司的早期员工买走了,而这些房子靠工资是一辈子也买不起的。
  • 摩托罗拉公司由加尔文(Galvin)兄弟创办,公司六十年代传到了儿子手里,八九十年代传到了孙子手里,是个典型的家族公司。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这话果然应验在加尔文家族上,三代人可以说是一代不如一代。孙子辈的克里斯托弗•加尔文虽然是被"选成"CEO 的,但是如果他不姓加尔文,他永远不可能是摩托罗拉的CEO,甚至进不了工业界的高层。
  • 英特尔在微软的帮助下,在商业上打赢了对摩托罗拉一战。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它在技术上又和全世界打了一战。
  • 虽然复杂指令和精简指令的处理器各有千秋,但是在学术界几乎一边倒地认为复杂指令集的设计过时了,精简指令集是先进的。
  • 如果不是反垄断法的约束,英特尔很可能已经把AMD击垮或者收购了。
  • 英特尔并没有想彻底把AMD打死。因为留着AMD对它利大于弊。首先,它避免了反垄断的很多麻烦。今天AMD的股值只有英特尔的5%,后者靠手中的现金就足以买下前者。
  • 流传着这么一个玩笑,英特尔的人一天遇到了AMD的同行,便说,你们新的处理器什么时候才能做出来,等你们做出来了,我们才会有新的事做。
  • 当一个公司的市场份额超过50%以后,就不用再想去将市场份额翻番了。
  • 从这个角度讲,微机时代的领导者只有两个,软件方面的微软和硬件方面的英特尔。有人甚至把PC机行业称为英特尔/微软体制。

6 互联网的金门大桥(思科)

  • 在2000年,思科曾经在一瞬间超过微软,成为世界上股值最高的公司(五千四百亿美元),那时思科股票一天的交易额超过当时整个中国股市。
  • 八十年代初,斯坦福两个不同系的计算中心主管里奥纳多•波萨克(Leonard Bosack)和桑迪•勒纳(Sandy Lerner)好上了。上面是事实,下面则是广泛流传的谣言。两个人要在计算机上互相写情书,由于各自管理的网络不同,设备又是乱七八糟,什么厂家的、什么协议的都有,互不兼容,情书传递起来很不方便,于是两人干脆发明了一种能支持各种网络服务器、各种网络协议的路由器。于是思科赖以生存的―多协议路由器便诞生了。
  • 思科Cisco是旧金山英文名字San Francisco的最后五个字母,思科公司的图标正是旧金山的金门大桥,创始人的意思是要建起连接不同网络的桥梁。
  • 红杉风投投资喜欢投给年轻的穷人,因为越是穷人越有成功的欲望和拼搏精神。
  • 在思科还是一个小公司时,各大计算机公司各自有自己很大的市场,它们首先想的是在网络市场上打败对手们而不是研制包容各公司网络产品的路由器,因此,没有公司和思科争夺多协议路由器的市场。而等到互联网兴起时,思科已经占据了路由器市场的领先地位。
  • 思科自己公布的从1993年起的收购超过百起,这没有包括很多小的收购。
  • 在信息工业中,这句话要反过来讲,成功的公司各有各的绝招,失败的公司倒是有不少共同之处。
  • 思科真正的对手是中国的小弟弟华为。
  • “华尔街的压力”
  • 华为唯一要注意的是避免亚洲家族企业从兴到衰的宿命。
  • 思科的股票走势和谷歌吻合的非常好。
  • 谷歌研究院院长彼得.诺威格博士说,当一个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以后,就不要再指望在市场占有率上翻番了。
  • Skype 为了保证一个电话语音数据包能及时地传递到对方,它会将该包复制多份通过互联网上的多条线路进行传送,这种霸道的做法效率其实非常低,比传统电话的传输效率还低得多。只是 Skype 滥用了互联网免费这样点,实际上是让铺设互联网的电信公司变相为它买单。
  • 当每个家庭上网的速度达到现在DSL的一百倍,即每秒钟100Mbps,那么每个家庭可以同时收看三部高清晰度电影,每部需要25Mbps的带宽,剩下来的四分之一可用于电话,浏览互联网,玩游戏,上传下传照片等等。

7 硅谷的见证人(惠普公司)

  • 直到1939年这个公司才正式成立,创办资金只有区区500美元,公司的主要业务是示波器的电子仪器。
  • 虽然惠普从来没有领导过哪次技术革命的浪潮,但是作为硅谷最早的公司,惠普见证了硅谷发展的全过程,从无到有,从硬件到软件,惠普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硅谷历史的缩影。
  • 二战后斯坦福大学遇到财政困难,斯坦福有8000多英亩的土地,相当于十多个颐和园大小,而它真正需要使用的土地可能连十分之一都不到,至今斯坦福荒着的土仍然地占一大半。
  • 两个打算办一个电子公司,至于这个公司的名字应该叫 Hewlett –Packard 还是该叫 Packard-Hewlett,两个人决定抛硬币看运气,最后结果是 Hewlett 赢了,便有了 HP 这个名字。
  • 如果在九十年代初问一问硅谷最有名的公司是哪一家,十个人中有十个会回答惠普。
  • 到九十年代中期,惠普成为集科学仪器、医疗仪器和计算机产品于一身的巨无霸型的公司,并且随着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达到顶峰。那时,惠普是全世界仅次于 IBM 的第二大计算机和仪器制造商,它的产品线甚至比IBM还长,小到计算器、万用表之类的产品,大到最复杂的民用医疗仪器核磁共振机。
  • 惠普衰落的原因大致有两个,领导者的错误和“日本/中国制造”的冲击。
  • 惠普赌的另一个拳头产品是它的打印机。惠普决定采用吉列的商业模式—通过廉价的刀架挣高价刀片的钱,它打算廉价卖打印机,然后高价卖墨盒。惠普的市场战略家们当然仔细算过这笔帐,但是,它们低估了日本制造的效应。至今,惠普在打印机市场上一直受爱普生和佳能的威胁。
  • 毫无疑问,菲奥莉娜是惠普历史上最有争议、也是最出风头的CEO 。作为一位职业女性,在五年内拆掉了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科技公司(AT&T和惠普),又主持了两次巨大的商业合并(朗讯和飞利浦的合资,惠普和康柏的并购),菲奥莉娜的功绩或者罪过已经是任何职业经理人很难比拟的了。
  • 事实证明,菲奥莉娜的过人之处也许只是好表现自己,让外界和上司注意到她。
  • 她主持了朗讯和飞利浦的合资公司,这家双方投资六十亿美元的合资公司连个响都没有听见就失败了。
  • 惠普在和 Dell 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的根本原因在于,惠普的问题是资金周转不够快。Dell的资金一年大约可以周转两次以上,而惠普只有一次。也就是说,即使Dell的利润率只有惠普的一半,它也可以获得和后者相同的利润。
  • 在商业史上,类似的事情时常发生,两个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公司合并后,不仅没有得到累加的市场份额,而且只达到两者合并前少的那份。
  • 这就好比几块煤放在一起是一堆煤,而不是能发亮的钻石。
  • 亚洲制造的影响不仅仅在于限制利润率,而且还在于亚洲公司参与制定商业模式和游戏规则。
  • 可以这样讲,美国公司很喜欢OEM大王郭台铭,不太喜欢松下幸之助和华为的任正非。
  • 赫德很少花时间做那些漂漂亮亮的Powerpoint投影胶片,而是直接在白板上写写画画。

8 没落的贵族摩托罗拉

  • 摩托罗拉一词Motorola的前五个字母Motor表示汽车,ola是美国很多商品名称喜欢用的后缀,比如可口可乐Coca Cola。
  • 这个超级“大哥大”重四公斤,在开阔地带通信范围一公里半,在树林中只有三百米。
  • 我经常看到这类报道,在一个荒郊野外出了车祸,大家都拿出手机呼救,最后只有摩托罗拉的手机能打出去。
  • 但是,很多事情是双刃剑,过分注重技术和品质使得摩托罗拉在商业上的灵活性远不如诺基亚和三星等竞争对手。
  • 1979年,摩托罗拉成功地推出68000通用微处理器,它因设计的集成度为68000个晶体管而得名(虽然实际集成度为70000个)。它的地址总线(Address Bus)宽度为奇特的24位,可以管理16MB的内存,因此它成为所有小型机和工作站的首选芯片。而同期英特尔的处理器其实比它落后半代,后者16位的地址宽度只能管理64K的内存。
  • 到九十年代初,摩托罗拉在移动通信、数字信号处理和计算机处理器三个领域都是世界上技术最强的player。更难能可贵的是,它的产品声誉极好。
  • 在欧洲人行动的同时,美国人并没有闲着,他们似乎比欧洲人更努力。整个欧洲只搞出一个标准,而只有欧洲人口三分之一的美国居然搞出了三个数字通信的标准,其中两个和GSM一样是基于TDMA的标准,而第三个是很先进的码分多址CDMA标准。
  • 本来,摩托罗拉是最有资格领导移动通信大潮的,很遗憾,它只踏上了一个浪尖就被木工厂出身的诺基亚超过了。
  • 从技术角度看,铱星移动通信系统是非常成功的。这是真正的科技精品。我常常想,我们这些被称为高科技公司的互联网公司做到的东西和铱星系统相比,简直就像是玩具。
  • 如果说中央处理器(CPU)是计算机的大脑,数字信号处理器则是我们今天手机、数字电视等产品的大脑。
  • 很多人把摩托罗拉看成一个去养老的公司而不是一个创业的公司。
  •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摩托罗拉居然想出出售最重要的手机部门的馊主意。但是,居然没有公司愿意接手,可见摩托罗拉手机部门内部问题之严重。
  •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对一个贵族家族式的公司也是如此。虽然摩托罗拉衰落了,但是它几十年来造福于我们这个世界。没有它,我们也许要晚用几年手机,没有它和英特尔的竞争,我们的计算机也许没有今天这么快。

9 硅谷的另一面

  •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加州黄金产量达到高峰,每年四十吨,接近于全世界有史以来黄金总量的千分之一。旧金山也因此而得名。
  • 硅谷地区确实四季如春。
  • 硅谷是世界上最富传奇色彩的科技之都,对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 无数的图书、报纸、电视和今天的互联网,讲述着这样一个关于硅谷的故事:有两、三个缀学的大学生(最好是斯坦福的),有一天在车库里甚至是不经意发明了一个什么东东,马上来了几个(没头没脑的)风投资本家,随手给了他们几百万美元。两年后,这几个年轻人办起的burnmoney.com公司就上市了,华尔街欣喜若狂,也不管它有没有盈利,当天就把它的股价炒了三倍,这几个创始人一夜之间成了亿万富翁,跟着他们喝汤的员工们也个个成为了百万富翁。接下来,他们盖起百万千万的豪宅、开上保时捷甚至法拉利的跑车。每个人又甩手给母校盖了栋大楼,于是张三李四王五的大楼就到处都是了。我不能说这种宣传的事没有发生过。事实上,它还不止一次发生过,只是这种的几率比中六合彩大奖的概率大不了多少,但绝对比被汽车撞死的概率小很多。(事实上,世界上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高达一百二十万,但靠创业发财的可没有这么多。)
  • 在硅谷,赶上上述这样机会的人,被称作中了―硅谷六合彩(Silicon Valley Lottery)的幸运儿。
  • 二三十年前年轻人的偶像是乔布斯,后来是 Netscape 的吉姆.克拉克(Jim Clark)和雅虎的杨致远和费罗。这十年是谷歌的佩奇和布林,以后可能是 Facebook 的马克∙祖克伯格(Marc ZuckerBerg)。
  • 这些成功人士的传奇点燃了年轻人心中创业的梦想,就如同好莱坞的明星带给了无数少男少女的明星梦一样。
  • 这正是风险投资资本家和华尔街所希望的。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种创业的游戏,投资者才能有好的项目投资。
  • “如果你不相信这辈子会被汽车撞死,为什么相信能中硅谷大奖?后者的可能性更小。”
  • 一个小公司要想成功,有很多因素必须同时具备。
    • 创始人很重要。
      • 任何梦想家都不足以成事,因为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实干家。
      • 成功的创业者必须有一个小而精的好团队,里面每个人都得不计较个人得失,同甘共苦,否则成则争功,败则互相推诿。
      • 在技术上,他们必须有自己的金刚钻,他们的技术必须是不容易被别人学会和模仿的。
    • 有商业头脑而且必须找到一个能盈利的商业模型(Business Model)。
    • 判断力和执行力。
    • 创业的年轻人天生具有非凡的判断力和执行力不容易,为了保证一个起步良好的公司能够成功,一般风险投资家在投资的同时,要为公司寻找一位专业的 CEO ,就是这个目的。
    • 外部环境和机遇。
    • 好运气。
  • 当一个小公司成功上市后,股票能涨上去的又只有百分之二到三。大部分公司上市后股价平平,甚至不如上市价(即在中国常说的原始股价)。
  • 岂不知,一将功成万骨枯,无数失败的公司在为少数几个成功者做分母。
  • 日本人号称工作时间长,但和硅谷比只是小巫见大巫。更何况在日本,大家是没事做耗着不回家,而硅谷大家是有干不完的活。
  • 很多人为了使技术不荒废,宁可不要工资工作。(在硅谷,如果雇人的公司发现一个申请者半年以上没有工作,就会很不愿意雇佣这些人,因为公司会觉得这个申请者要么技术已经荒废、要么自身条件不强,否则为什么半年还找不到工作。)
  • 硅谷人最常去的解压度假的地方只有塔户湖(Lake Tahoe)的滑雪场和拉斯维加斯的赌馆。
  • 硅谷就是这样一个“嗜血”的地方。坦率地讲,硅谷的生活质量达不到美国的平均水平。但是,几十年来总有无数的年轻人把这里当作开拓自己事业的首选地,因为它给人机会和梦想。
  • 自古英雄出少年,这是风险投资家们普遍承认的事实。红杉风投的投资家们和我谈过他们选择投资对象的原则,其中一条就是创业者一定要有饥渴感(Hungry)。
  • 机会均等的另一方面表现在行行出状元。一百六十年前旧金山是淘金者的天下,一位叫李维·施特劳斯的德国人(Levi Strauss)也从纽约跑到这里来淘金。来了以后他发现淘金的人已经过剩了,于是他捡起了他原来布料商和裁缝的老本行,用做帐篷的帆布为淘金者做结实的工作服,这就是现在世界上最有名的 Levi's牛仔裤。一百多年过去了,当年淘金者的踪迹已经找不到了,而 Levi's牛仔裤今天仍然风靡全球。
  • 有趣的是很多从事金融和房地产业的人是IT出身的工程师。他们发现硅谷的IT行业已经人满为患,改行去从事其他工作,反而比原来当工程师甚至公司主管要成功得多。
  • (我对一些科技园按照学历、职称引进人才和投资额招商很不以为然。)自古英雄不问出处,今天落魄的学子可能就是明天业界的领袖。
  • 尽管现在仙童公司早已江河日下了,但是每一个计算机用户一定知道它的两个孩子—英特尔公司和AMD公司。
  • 硅谷是一个拒绝平庸的地方,当一个行业的利润率无法维持硅谷高昂的费用时,它就必须搬出硅谷。
  • 硅谷没有了硅,那么留下了什么呢?
  • 硅没有了,创新的灵魂留下了,它保证了硅谷的繁荣和发展。
  • 亘古而常青的昨天永远是过去,也永远会再来。
  • 在信息时代,微软向全世界证明了计算机软件可以独立于计算机硬件系统成为一个赚钱的行业。同时(在企业级市场上)证明这一点的,就是甲骨文公司。
  • 当计算机软件创业的浪潮尚未完全平息时,互联网又在硅谷兴起了。
  • 而新药的研制投入是非常巨大的,但是其生产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甚至盗版的成本都很低)。在这一点上制药业非常像软件工业。(实际上,世界上药品的盗版甚至比软件盗版来的严重。)
  • 相对于有一百五十年历史的辉瑞制药(它的伟哥闻名于世)和一百多年历史的默尔克相比,有三十年历史的基因科技只能算小孙子。
  • 创新必须依靠技术实力。和Google一样,基因科技也是世界上单位办公面积博士密度最高的公司。就连它的七名董事中都有五名博士,九名执行官中也有六名博士。
  • 创新是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保障,这任何国家任何领导人都懂得的道理。很多国家都投了大量的资金建造自己类似硅谷的科技园,以鼓励创新,但鲜有成功的。主要是因为其它地方很难再复制硅谷的天时(二战后 IT 工业的发展)、地利(背靠斯坦福和伯克利)和人和。

10 短暂的春秋与机会失之交臂的公司

  • “在人类在命运降临的伟大瞬间,市民的一切美德——小心、顺从、勤勉、谨慎,都无济于事,它始终只要求天才人物,并且将他造就成不朽的形象。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命运——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
  • 太阳公司不仅打败了包括IBM在内的全部工作站(Work Station)和小型机(Mini Computer)公司,而且依靠它的Solaris(一种 Unix)和风靡世界的Java程序语言,成为在操作系统上最有可能挑战微软的公司。太阳公司不乏能人,它不仅为Google培养了CEO埃里克.施密特和首任工程部副总裁韦恩.罗森(Wayne Rosen),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今天Google工程部门的基础。
  • 太阳公司从1982年成立到2000年达到顶峰用了近二十年时间,而走下坡路只用了一年,足以令经营者为戒。
  • 太阳公司名称的由来很多人不知道,它其实是斯坦福大学校园网(Stanford University Network)的首字母缩写。
  • 太阳公司的位置非常像微机争霸战中的苹果公司。它有自己成套的硬件和操作系统,但是它缺乏应用软件。太阳的 Star Office 至今恐怕除了它自己没有其它象样的公司在使用。而微软只做软件,而且只做操作系统(Windows NT),数据库 SQL Server 和办公软件(Office)等少数但同时是至关重要的软件。这三种软件是一个企业必不可少的。
  • 如盖茨甚至为了照顾那些不愿意搬家的数据库专家,在他们现有的城市设立研发办公室。
  • 事实证明,包括Solaris在内的各种Unix操作系统比Windows NT能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资源,尤其是当计算机系统庞大、用户数量巨大增加时。
  • 对太阳来讲,取胜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将它在Unix上的技术优势转换为市场优势。
  • 这很像十六世纪的西班牙王国,虽然它的无敌舰队已经被英国人打败了,并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但是由于世界上可殖民的处女地仍然很多,支撑着这个海上老二繁荣了两个世纪,直到十九世纪全世界再无殖民地可开拓时,西班牙早期埋下的危机才表现出来。当然,衰落要比繁荣来得快,在很短时间内,西班牙从欧洲的富国沦为穷国。太阳公司也是如此。
  • 用华尔街的话讲,就是Java 是赔钱赚吆喝。赚到吆喝后怎么挣钱,太阳公司至今不知道。我接触过太阳公司的很多人,他们大多抱怨Java这种免费的东西无法挣钱。我觉得主要还是看人,设想如果Java当初掌握在盖茨手里,他一定能玩出无数的名堂。
  • 马可尼里绝不是庸才,但也不是天才。在马可尼里领导下的太阳公司效率之低在硅谷公司中是有了名的。太阳公司不缺乏英才,但是它平庸而大锅饭式的管理实际上是在进行劣胜优汰。
  • 十年前,Unix 操作系统在企业级用户中的优势如此巨大,连微软都不得不开发一个自己的 Unix(十六位微机上的 Lenix)。
  • 读者如果曾在九十年代初在中关村转过一两圈,就能记起当时任何一家两三人的小公司都会在自己的业务上写上“网络安装”等字样。

10.1 网景公司

  • 在科技工业史上乃至整个工业史上,能超过微软发展速度并盖过它的风头的公司屈指可数。能否超越微软,哪怕暂时地超越微软也就成为了伟大公司的试金石。
  • 同年11月,高盛公司将微软的股票从买入下调到持有,微软的股票应声而下。
  • 网景现在面对两难的问题,如果答应微软从此就受制于人,而且以前和微软合作的 IBM 和苹果都没有好结果,反之,不答应微软,就可能像莲花公司和 WordPerfect 一样面临灭顶之灾。最后,网景选择了和微软一拼,因为它觉得至少目前它还有技术和市场上的优势。后来证明这种技术上的优势根本不可靠,这也是我将技术排在形成垄断的三个条件之外的原因。在微软方面,它也正式向网景公司宣战。
  • 1995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周年纪念日,盖茨宣布向互联网进军。
  • 盖茨的这种魄力我以后只在佩奇和布林身上又看到过一次,在世界上找不到第三次。
  • 1997年是个转折年。那年十月,微软发布了性能稳定的IE4.0。不知是为了重视硅谷的用户和人才,还是为了向网景示威,发布会在远离微软总部的硅谷重镇旧金山举行。当天夜里,微软的员工还跑到网景公司偷营劫寨,将一块大大的IE标识放到了网景公司总部楼前的草坪上。
  • 这种恶作剧一般是十几二十岁的工科大学生玩的把戏,比如MIT的学生曾经在哈佛和耶鲁的橄榄球赛场中爆出MIT的标志,康奈尔的学生曾经在万圣节把一个几十斤重的大南瓜插到了学校塔楼的尖顶上。一个大公司的员工玩这种恶作剧还很少,难怪网景公司的发言人也给逗乐了。
  • 盖茨剩下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去向美国政府司法部解释清楚他的行为的合法性。
  • 盖茨狡辩说 IE 不是一个单独的软件,而是 Windows 的一个功能。虽然对于用户来讲,是单独软件还是一个功能在使用上没有区别,但是在法庭上,这就决定了一场世纪官司的胜败。
  • 会上,当盖茨反复强调微软没有在软件行业形成垄断时,巴克斯代尔说,请在座的各位中没有用微软产品的人举手。整个会场没人举手。巴克斯代尔再次强调,请按我说的做,结果还是没人举手。巴克斯代尔说,先生们,看到了吧,百分之百,这就是垄断,这足够说明问题了。
  • 网景当时在技术上明显领先于微软,因为微软早期的IE1.0和2.0简直就像是大学生做的课程设计,有无数的Bug,经常死机,兼容性差,还有很多安全性漏洞。
  • 网景公司当时利润率很高,它认为即使将来打价格战,它也未见得输(它没想到微软把售价压到零)。
  • 网景公司的商业模式还停留在卖软件上。这是微软成功的商业模式,但是不能直接套用到别的公司头上。
  • 事实上,当Windows95出来以后,就再也没有出现任何一个世界级的基于PC机的软件公司。
  • 现在PC世界里仅存活下来的几个世界级的软件公司赛门铁克(Symantec)、Adobe和Intuit都出现在Windows95以前(1982年、1987年和1988年)。
  • 雅虎居然能够靠手工组织和索引互联网的内容运作,可见互联网之小、组织互联网内容之容易。
  • 当网景公司搞出Netscape浏览器时,杨致远和费罗还在学习HTTP的协议。
  • Hotmail就是靠这一点,便取得了当时互联网全部流量的一半,这是Hotmail的创始人杰克.史密斯亲口对我讲的。
  • 网景公司后来被美国在线收购,在互联网上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力了。但是它成为了Google的老师,而它的这个学生避免了重蹈覆辙。从这一点讲,网景公司也是薪尽火传了。

11 幕后的英雄—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

  • All that is real is rational, and all that is rational is real.
  • 对私有企业的投资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收买长期盈利看好但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比如投资大师巴菲特经常做的就是这件事,他很成功的案例是在美国大保险公司Geico(原名政府雇员保险公司,Government Employee Insurance Company)快要破产时,百分之百地以超低价收购了该公司,并将其扭亏为盈,从而获得了几十倍的收;另一种是投资到一个新的小技术公司中,将它做大上市或者被其它公司收购。后者就是风险投资的对象。
  • 风险投资钱被骗的事件还时有发生。
  • 美国社会对一个人最初的假定都是清白和诚实的(Innocent and Honest),但是只要发现某个人有一次不诚实的行为,这个人的信用就完蛋了——再不会有任何银行借给他钱,而他的话也永远不能成为法庭上的证据。
  • 美国人不怕失败,也宽容失败者。大家普遍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一点在世界其它国家很难做到(当然,如果创业者是以创业为名骗取投资,他今后的路便全被堵死了)。
  • 因此风险投资看上去风险大,但是并不是赌博,它和私募基金都是至今为止收益最高的投资方式(回报率分别在15%和20%上下)。
  • 私募基金是在和魔鬼打交道,但他们是更厉害的魔鬼。
  • 风险投资则相反,他们是和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打交道,同时他们又是更聪明的人。风险投资的关键是能够准确评估一项技术,并预见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所以有人讲,风险投资是世界上最好的行业。
  • 为了避税,在美国融资的基金一般注册在特拉华州,在世界上其它地区融资的基金注册在开曼群岛(Cayman Islands)或者是巴哈马(Bahamas)等无企业税的国家和地区(如果读者创业时遇到一个注册在加州或纽约的美国基金,那一定是遇到骗子了)。
  • 为什么不能超过499人呢?因为根据美国法律规定,一旦一个公司的股东超过五百人,就必须像上市公司那样公布自己的财务情况和经营情况。而风险投资公司不希望外界了解自己投资的去处和资金的运作,以及在所投资公司所占的股份等细节,一般选择不公开财务和经营情况,因此股东不能超过五百人。
  • 风险投资公司会定一个最低投资额,作为每个投资人参与这一期投资的条件。
  • 风险投资比炒股要凶险得多,一旦出错,基本上是血本无归。
  • 风险投资基金的总合伙人的法人代表和基金经理们一般都是非常懂技术的人,很多人是技术精英出身,很多人自己还成功创办过科技公司。
  • 风投公司的收费其实是非常高昂的。
  • 风投公司本身不会有什么 CEO、总裁之类的头衔(有这些头衔的风投公司一定是冒牌货),风投公司的合伙人不仅在风投公司内部地位崇高,而且在科技界呼风唤雨。
  • 新成立的公司本身都很小,尤其是初期,它们只需要融资几十万甚至几万美元就可以了,大风险投资公司就不会参与。对于这些公司的投资就由一类特殊的风险投资商——天使投资人来完成。
  • 风险投资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科技公司创办的过程。
  • 一般来讲,一个创始人在公司上市时还能握有10%的股份已经很不错了。
  • 一般大的风投基金都会按一定比例投入到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司,这样既保证基本的回报,也保证有得到几十倍回报的机会。
  • 天使投资阶段的不确定性最大,甚至无章可循,很多成功天使投资回想起来都不知道是如何成功的,包括开始投资 Google 的一些天使投资人都搞不清楚 Google 是干什么的。
  • 我的一位朋友是世界上该领域最大的公司的创始人之一,该公司先在纳斯达克上市,后来又以几十亿美元的高价卖掉。这位共同创始人对我讲,他们创业的第一笔钱,是从一个台湾的天使投资人那里拿到的五十万美元。这个投资人根本就不是 IT 领域的人,也搞不懂他们要干什么,最后请了一位相面先生给他们三个人看了看相,这三个人身材高大,面相也不错,于是那位投资人就投资了。
  • 通常,当股民们看到某家将要上市的公司是KPCB或者红杉风投投资的,他们会积极认购该公司上市发行(IPO)的股票。
  • 一个价值不超过一亿美元的公司是无法在美国上市的,因此这个公司还没有创办,它无法上市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 风投喜欢的是所谓的十亿美元的生意(Billion Dollar Business)。
  • Google的第一个天使投资人安迪.贝克托森的回报超过万倍(十万美元到今天的十五亿美元)。
  • 一个好的题目还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 这个项目一旦做成,要有现成的市场,而且容易横向扩展(Leverage)。
    • 今后的商业发展在较长时间内会以几何级数增长。
    • 必须具有革命性。
  • 有一个从洛杉矶募集资金的天使投资团将钱投入了早期的Google,等Google上市时,该投资团的合伙人,包括NBA明星奥尼尔、加州州长施瓦辛格和一些好莱坞明星,稀里糊涂地就挣到了一大笔钱。
  • 在美国,门路和在中国一样重要。
  • 当然,风投不可能替公司管理日常事务。这就有必要替公司找一个职业经理人来做CEO(当然,如果风投公司觉得某个创始人有希望成为CEO,一般会同意创始人兼CEO 的职位)。
  • 有影响的老牌风投公司实际上手里总攥着一把CEO候选人。这些人要么是有经验的职业经理人,要么是该风投公司以前投资过的公司的创始人和执行官。
  • 一个风投公司要想成功,光有钱,有眼光还很不够,还要储备许多能代表自己出去管理公司的人才。
  • Google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是求职者眼中的热门公司了,固然有它许多成功之处和吸引人的办法,以及创始人的魅力,但是还有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它是第一家KPCB和红杉风投在同一轮一起投资的公司,在此以前,这两家风投从不同时投一家公司。
  • 和很多行业不同,不同风险公司的投资家们一般会经常通消息,一个人一旦在风投圈子里失去了信用,基本上一辈子就失去了获得风投资金再创业的可能。
  • Sequoia 是加州的一种红杉树,它是地球上最大的(可能也是最长寿的)生物。这种红杉树可以高达一百米,直径八米,寿命长达两千两百年。
  • 对于想找投资的新创业的公司,红杉风投有一些基本要求
    • 公司的业务要能几句话就讲得清楚。红杉风投的投资人会给你一张名片,看你能不能在名牌背面的一点点地方写清楚。显然,一个连创始人自己也说不清楚的业务将来很难向别人推销。
    • 就像我前面讲的那样,如果该公司的生意不是十亿美元的生意,就不用上门了。
    • 公司的项目(发明、产品)带给客户的好处必须一目了然。
    • 要有绝活,这就不用多说了。
    • 公司的业务是花小钱就能作成大生意的。比如说当初投资思科,是因为它不需要雇几个人就能搞定路由器的设计。让红杉风投投资一个钢铁厂,它是绝对不干的。
  • 对于创始人,红杉风投也有一些基本要求:
    • 思路开阔,脑瓜灵活,能证明自己比对手强。
    • 公司和创始人的基因要好。当然这里不是指生物基因。红杉风投认为,一个公司的基因在成立的三个月中形成,优秀创始人才能吸引优秀的团队,优秀的团队才能奠定好的公司的基础。
    • 动作快,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打败现有的大公司。刚刚创办的小公司和跨国公司竞争无异于婴儿和巨人交战,要想赢必须快速灵活。
  • 找红杉风投前,创业者要准备好一份材料,包括:
    • 公司目的(一句话讲清楚)。
    • 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尤其要说清楚该方法对用户有什么好处。
    • 要分析为什么现在创业,即证明市场已经成熟。
    • 市场规模,再强调一遍,没有十亿美元的市场不要找红杉。
    • 对手分析,必须知己知彼。
    • 产品及开发计划。
    • 商业模式,其重要性就不多讲了。
    • 创始人及团队介绍,如果创始人背景不够强,可以拉上一些名人做董事。
    •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想要多少钱,为什么,怎么花。
  • 除了红杉风投和 KPCB,日本的软银集团(Soft Bank)是亚洲最著名的风投公司,它成功地投资了雅虎和阿里巴巴,并且控股日本雅虎。
  • 风险投资通常是为创业者雪中送炭,不管创业成功与否,它们都在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更新。而华尔街做的事,常常是将一个口袋里的钱放到另一个口袋里,并从中攫取巨大的财富。

12 信息产业的规律性

  • 《奥德赛:从百事可乐到苹果》
  • 老大总是密切注视着老二,并时不时地打压它,防止它做大。
  • 信息科技公司通常用很短的时间就达到了传统公司半个世纪才能达到的市场规模。
  • 当一个主导公司非常强势,上述方法也无法阻止其垄断的形成时,竞争对手只好求助于美国的司法部和欧盟的反托拉斯委员会出面解决问题了。
  • 通常70%是一个魔法数字。一个主导者愿意强调自己是行业的领导者,这样可以给投资者和用户信心,但是永远会否认自己有垄断地位,以免给自己找麻烦。比如微软在2008财政年度的年报中,居然把盈利只有它二百分之一的Earthlink公司(估计99%的中国读者都没听说过这家小公司)列为它的竞争对手写入到它给证监会的文件中。
  • 以世界第一大银行花旗银行为首的金融公司为了达到高速成长的目的,贷款给根本无法还贷的客户,导致几千亿美元的贷款成了坏账不得不报亏损,而且这个黑洞至今看不到底。
  • 通过扩展的办法来摆脱诺威格定理的宿命。
  • 转型做起来要比扩展难的多。在工业史上,转型失败的例子比成功的多很多。首先,转型的大方向就不容易找。其次,即使转型时找准了方向,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失败的可能性仍然很大。在失败的例子中,最经典的例子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向电子和航空领域失败的转型。
  • 通用汽车失败的根源在它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它一直认定自己是个汽车公司,一定就要以汽车公司为主。
  • 不要以为成功的跨国公司内部是铁板一块,大家都是为了公司的利益,实际上大公司内部为了部门的利益也时常争得你死我活。
  • 在对外竞争上,IBM早期主要的竞争对手康柏无退路可言,只好全力以赴去拼搏。而IBM在PC机市场上每遇到一点挫折就退回来一点,发展顺利时就往前多前进一点,如此反反复复。好在IBM的PC业务和它的核心业务并不冲突,因此,它的PC部门才得以一直存在了二十多年,直到前几年卖给联想。
  • 严格地讲,苹果其实不能算是一个计算机公司,而是一个注重创新的消费电子公司。
  • 当然,任何事情都是两方面的,过于宽松的环境可能造成许多无谓的探索,做了很多对用户没有帮助的事。
  • 只注重产品的时尚,可能忽略用户的基本需求。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苹果的一键鼠标,虽然很酷,但是毕竟没有微软的两键/三键鼠标好用。
  •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麦金托什已经做得非常好、领先运行微软DOS的IBM-PC机整整一代时,乔布斯领导下的苹果仍然还在想方设法地在上面加功能,最后把当初世界上最好的PC机麦金托什搞得越来越封闭,使得它在和微软的竞争中差点死掉。
  • 红杉风投认为一个公司的基因在创办的一个月内就定型了,这也许有些夸张,但是一个成型的公司改变基因的可能却是非常小。越是以前成功的公司越是容易相信自己固有的基因是最优秀的。
  • 人类的文明和技术是不断进步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只有清除掉阻碍我们进步的那些庞大的恐龙,才能为人类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从这个角度讲,一个昔日跨国公司的衰亡,也许是它为我们这个社会做的最后一次贡献。
  • 科学技术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一次次技术革命的浪潮造就出站在它的浪尖上的成功者,埋没掉赶不上大潮的失败者。

13 高科技公司的摇篮 — 斯坦福大学

  • “有两个乡巴佬夫妇,找到哈佛大学,提出为哈佛捐一栋大楼。哈佛大学的校长很傲慢地说,捐一栋楼要一百万,然后三句两句地便把这对老夫妇打发走了。这对老夫妇一边走一边唠叨,才一百万,才一百万。他们有一个亿要捐,于是便干脆自己捐了所大学,就是今天的斯坦福大学。”
  • 哈佛大学和美国所有的大学对捐助者从来都是非常殷勤的。坦率地讲,比中国的大学要殷勤得多,不会怠慢任何慈善家。这是美国大学能得到巨额捐助的重要原因之一。
  • 在这首批学生中,产生了一位后来美国的总统胡佛。(就是那位被评为最差的、把美国带进1929-1933年大萧条的总统。但是斯坦福仍然很为他感到自豪,建立了著名的胡佛研究中心)。
  • 虽然斯坦福是一所私立大学,但是它在早期的时候不收学费,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学校财政上难以维持为止。
  • 慈善不是在富有以后拿出自己的闲钱来沽名钓誉,更不是以此来为自己做软广告,慈善是在自己哪怕也很困难的时候都在帮助社会的一种善行。
  • 关于斯坦福大学的第二个讹传就是说斯坦福原来被称作西部的哈佛,后来办的超过了哈佛,结果现在哈佛被称为东部的斯坦福。且不说斯坦福有没有全面超过哈佛,作为全球第一知名大学的哈佛再不济也不会称自己为东部的斯坦福。同样,心比天高的斯坦福根本不以成为什么西部的哈佛而自豪。
  • 在美国大学里有个普遍的看法(也许是偏见),“哈佛的人能写不能算,麻省的人能算不能写“,反映出哈佛侧重文科而麻省侧重理工科。(实际上哈佛有世界上最好的数学和物理学专业。)
  • 斯坦福的校园被认为是美国三个最美的校园之一,另外两个是康奈尔和普林斯顿。
  • 帮助斯坦福大学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它的一位教授弗里德里克•特尔曼,他后来被称为硅谷之父。他仔细研究了斯坦福夫妇的遗嘱,发现里面没有限制大学出租土地,于是他兴奋地声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秘密武器—建立斯坦福科技园,科技园向外面的公司出租土地99年。在这99年里租用土地的公司有彻底的使用权,按自己的意愿建筑自己的公司。
  • 从美国政府拿科研经费,除非像研制哈伯天文望远镜这类特殊的项目,很少需要做具体的系统,只需要进行方法研究,最后交一份研究报告就可以了。
  • 美国大学教授的暑假三个月的工资要从自己的科研经费中出。
  • “除了论文的评审者,没有人会去读这些论文”。
  • 美国虽然在从科学技术向产品转化方面做得比其它国家好一点,但是仍然明显存在着工业界和学术界相脱节的现象,这不仅表现在大学研究的课题脱离实际,也表现在工业界在遇到问题时找不到答案,而能够紧密联系这两头的斯坦福大学的师生常常就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 经过在工业界的一番闯荡,轩尼诗成为了难得的管理人才。几年后,他开始担任斯坦福的校长直到今天。现在,轩尼诗仍然是Google、思科和另一家上市公司Atheros的董事。
  • 世界各国的博士生都面临同样一个问题,花了四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研究的课题毕业以后可能没有用途,因为博士生不完全有选择课题的自由,有时也太不了解学校以外的社会。
  • 美国有句话,“哈佛难进,麻省难出”。而斯坦福大学实际上是既难进又难出,它对学生一贯采用严进严出的做法。
  • “你们在这里吵来吵去白浪费时间,还不是各国政府给你什么钱你就干什么课题。”
  • 纽曼有点像围棋里的求道派,在他看来,大学是传播大行之道(Universal Knowledge)而不是雕虫小技的地方。纽曼在他的著名演讲―大学的理念(Ideas of University)中讲到―先生们,如果让我必须在那种由老师管着、选够学分就能毕业的大学和那种没有教授和考试让年轻人在一起共同生活、互相学习三四年的大学中选择一种,我将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 以职业教育而著名的哈佛商学院(HBS)其实把纽曼的这个理念发展到了极致。在这所全球最难进的商学院里,从没有考试。同学们互相学习获得的知识不比从教授那里得到的少。
  • 一个进入了麻省理工学院的高中毕业生很明确是为了学习理工的,而他们周围的同学也是如此。这些年轻人在一起不断交流,彼此在技术上越来越精深,内境逾宽、外延逾窄。我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些博士生谈论过各种浏览器的好坏,他们不和你谈微软的IE或者Mozilla的火狐,而是Unix用户更常用的字处理器Emacs下一个很小的浏览网页的功能,这个东西不仅不好用,而且在全世界用它的网民连万分之一都不到。
  • 从1912年起,斯坦福大学在历届奥运会上至少获得一枚金牌,最多的一次多达十七枚。
  • 拉里•佩奇在Google成功后回到斯坦福大学介绍他成功的经验时强调的一点是,创业者要成为全才(用他的原话讲,Be an expert in all aspects.)从培养全才来讲,斯坦福大学无出其右。
  • 哈佛大学一直想弥补工程方面不足的缺陷,利用它的名气聘请了很多著名教授,但是仍然只是建立起一个象牙塔式的小规模、没有什么影响的工程院。它一度试图合并麻省理工学院但是没有成功,因为后者不愿意。
  • 在Google最早的投资人中,包括篮球明星奥尼尔、电影明星后来加州州长施瓦辛格等根本不懂技术的天使投资人。这些人是通过一个天使投资团,随着贝克托森糊里糊涂地发了一笔财。
  • 只有经常和世界级的人物在一起切磋,一个人的境界才能有质的提高,他才能站在巨人的肩上。
  • 最有意思的是一个中东来的学生想来想去还是倒卖石油来钱最快,连他的同学也笑了,说除了你,我们可没有这种机会。

14 科技公司的吹鼓手:投资银行

  • 高盛由于有著名投资人巴菲特的波克夏哈萨韦公司支持,应该没有问题了。
  • 最后美国政府只好出面来收拾残局,将高达七千亿美元的烂帐收归国有,于是被很多经济学家称为美利坚社会主义共和国(United Socialist Republic States of America)。这个法案先于 2008 年 9 月 29 日星期一被众议院否决,但是最后参众两院不得不通过它。
  • 华尔街对世界经济和生活的重要性比原本我们想象的重得多。它们是左右科技公司的金融力量,而且,像高盛、摩根斯坦利和雷曼这样的公司,作为Google、微软和雅虎这样公司的“庄家”,在很多科技公司的并购和分离中唱着台下的主角。
  • 投资银行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贪婪,从贝尔斯通到 AIG 的悲剧都是贪婪的结果。华尔街的贪婪既会捧起、也会扼杀一个科技新星。
  • 而在这一百多年里,美国的私有银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它们奠定了今天美国银行业的基础。
  • 所有的误解中最为荒谬的就是罗斯柴尔德(Rothschild)家族控制美联储、控制世界以及该家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神秘家族的说法。
  • 罗斯柴尔德家族曾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他们靠拿破仑战争发了国难财。
  • 几万亿美元是什么概念?是整个中国,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经济规模。
  • 事实永远的对的,既然人们看不到这个家族了,只能说明这个家族衰落了。
  • 错过现在中国发展的快车,就像一百五十年前错过美国发展一样可惜。
  • 由于美国银行业的基础是私有银行,抵抗金融危机的能力就很有限,在1907年的金融危机中,美国的银行业几乎崩溃。这时,由著名银行家摩根发起,联合了各大银行,在总统威尔逊的支持下,美国建立了联邦储备银行系统(Federal Reserve System),简称美联储。
  • 美联储虽然名字叫储备银行,但是它并没有什么储备,它的职责基本上是发行美元和制定利率。而美国整个经济活动,包括科技公司的商业活动依然靠私有银行来维持运转。
  • 大银行中只有富国银行安分守己,因此在这次金融风暴中躲过一劫。
  • 这些公司中最著名的是高盛(Goldman Sachs)和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本来还有美林证卷的几家,但是如前面所介绍,它们全都关门了,省了我很多事。
  • 此外,巴菲特的旗舰公司波克夏哈萨韦是一个影响力极大但非常特殊的投资公司。由于巴菲特本人从来不投资科技公司,波克夏哈萨韦对科技发展影响甚微。
  • 索罗斯等人的量子基金在1998年几乎要了东南亚国家的命,虽然索罗斯本人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文艺复兴技术公司是全球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公司,平均年收益超过 30%,高于巴菲特的旗舰公司波克夏.哈萨韦。
  • 花旗银行在其最高峰的2007年,资产高达两万两千亿美元,投资公司高盛控制的财富高达一万亿美元。富达基金控制的财富高达一万五千亿美元。
  • 高盛公司是世界最大的上市承包商,承包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上市行动中的一半。
  • 1999年,在美国上市成风的高潮年代,作为私营公司长达百年的高盛自己也上市了(历史证明,当一些根本不需要资金的、长期私有的大公司也通过上市捞一笔钱时,股市就到了几年顶部)。
  • 虽然高盛公司的市值到2008年十月只有四百亿美元,相当于微软或者IBM的零头,但是它却拥有五千亿可以自由支配的现金,加上它大量的追随者,即使是在科技领域,它的作用也远非微软、IBM和Google可比。
  • 今年初,当原油价格还只有每桶一百美元时,高盛宣称原油价格将达到每桶二百美元,人为制造危机。虽然当时世界市场上原油供过于求,原油价钱还是在一个多月里上升到一百五十美元。一些国家开始恐慌,在一百四十美元左右大量购入战备储备。
  • 炒完石油,高盛接下来发表研究报告,唱空雷曼。虽然雷曼的问题大家早已经知道,但是高盛的报告一出来,雷曼的股票还是狂跌,这样就逼着后者不得不寻求买家。其实华尔街大部分公司心知肚明,高盛想要雷曼死,雷曼活不成,因此美国这么多家银行包括政府对雷曼见死不救。境况不佳的美林明白得快,匆匆将自己卖给美洲银行,算是攀上了高枝暂时逃过一劫。
  • 当一个科技公司从开始准备上市时,投资者对它的影响就从风投基金过渡给华尔街了。
  • 风投公司要收回投资,科技公司的创始人和早期员工要得到创业的回报,只有两条路可走,第一是被收购,比如 YouTube 被 Google 收购,Skype 被 Ebay 收购。这种做法来钱快,操作简单,但是收益相对低一些,走这条路的公司常常是有很好的技术,或者很多用户,但是自己难以盈利的,YouTube 和 Skype 都属于这一种。第二是将自己的一部分股票到交易市场上公开出售(Initial Public Offer,简称 IPO),俗称上市。多数能够很好盈利的公司基本上都走了这条路,因为公开出售股票不仅可以让投资人收回回报,还可以为企业的发展筹措资金。
  • 凡是做过股票的人都有这个经验,一旦公司内部股票解禁,股价都会暴跌,这种事情一旦发生,不管上市公司在上市的头几个月股票被炒得多高,等到创始人和员工可以卖时就贬得一钱不值了。
  • 虽然中石油在上市的当天创下世界股值最高的公司的记录,但是不到半年就跌破了发行价。等到中石油自己手上的股票解禁时,已经卖不出多少钱了。
  • 融资过多和过少都是有危害的。过度的融资不仅导致原有股东的利益被压缩,而且由于在短时间里流入市场的股票太多,股价很难稳定。融资过少的危害也很明显,很多公司就是因为融资不足而在经济进入低谷时无资金摆脱困境而关门。
  • 一般来讲,融资的比例应当是公司市值的10%到25%。
  • 2000年互联网络泡在沫时代,雅虎的新兴公司之所以能够阻击微软等IT巨人的进攻,很大程度上靠华尔街帮它们维持了高股价。
  • 在2004到2005年里,雅虎公司为了将财务报表做得漂亮,低价售出它所持有的全部Google股份,并记入其利润。但当再也没有Google股票可出售时,它的利润便迅速下降,公司也进入衰退,股价下跌。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人心涣散,核心员工离职的速度比公司衰退的速度更快。
  • 无论是科技公司还是个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要想不受华尔街的影响,唯一的办法就是不上市。
  • 华尔街除了从科技公司上市和炒作科技公司股票上挣钱外,它们另一大赚钱的手段就是公司的并购和拆分。当两个公司合并或者一个收购另一个时,需要把两个公司的股票合并成一种。和上市一样,这件事不能由科技公司自己完成,而需要由投资银行做承包商代理完成。当然,投资公司可以获得可观的佣金,甚至合并后的新公司的期权。拆分也是如此,每拆掉一个公司,就会将其中的一些部门要么上市,要么和其它公司合并。投资银行也会坐收佣金。因此,华尔街希望科技公司之间经常地并购和拆分。在 AT&T、惠普以及后来朗讯的拆分事件中,还有惠普和康柏的并购中,华尔街都赚足了钞票。
  • 由于金融业和巨大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因此贪婪、投机甚至非法的欺骗行为是金融业永远也摆脱不了的阴影。
  • 一位银行家曾经说过,虽然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商业跟一个世纪前相比有了本质的不同,但是华尔街和一个世纪前并没有什么两样,今后依然如此,因为这是由人贪婪的本性决定的。
  • 事实上,在美国一个上市公司的首席财务官它的首要任务并不是替公司管账,而是和华尔街沟通。

15 成功的转基因

  • 诺基亚并没有因此而专注于通信领域,而是不断地在各个方位盲目扩张。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诺基亚因为生意太分散,出现了严重的亏损。直到1992年,新任总裁约玛•奥利拉上台后,才将移动通信做为诺基亚的核心业务。这一决定使得诺基亚由一个普通的电子公司成长为全球移动通信的领导者。
  • 除了正确的决定外,诺基亚成功的关键还有三点,第一,抓住了移动通信从模拟到数字化的契机,第二,政府的大力扶植,第三,推翻了在模拟时代摩托罗拉制定的商业竞争规则。
  • 诺基亚抓住了GSM启动的契机。第一个投入商业运行的 GSM 移动通信电话网络就是由一家芬兰公司运营的,其系统架构的主要技术支持公司是瑞典著名的爱立信公司,而手机的提供商则是诺基亚。
  • 芬兰在欧洲近乎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为民众提供从小学到大学全部的免费教育。
  • 诺基亚由一个地区性的木工厂发展到全球最大的手机厂商,原因可以简单概括为“长期探索、抓住机遇和制定规则”几个字。

左手马云,右手史玉柱

左手马云,右手史玉柱

晚上在看的书,很不错,尤其是马云创业初期的故事,读罢令人新潮澎湃。正如我的操作系统老师lsp所讲,干事业需要七种能力:

  1. 技术
  2. 组织能力
  3. 领导力
  4. 沟通能力
  5. 英语能力
  6. 好助手
  7. 亲和力

我越发感到,技术只是一个很小的环节,局限于技术,会使自己的眼界变得狭小,失去很多东西。越来越多的例子表明,一个真正的技术天才,很少能够获得开创性的成功。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多一种经历总是好的。人生是一个三维空间,起起伏伏,人生才精彩,否则只是一个x+y+z = 0的平面罢了,甚至只是一条直线。

上午的操作系统研讨很精彩,Time-sharing, distrubuted system。下午回到寝室,继续看Gnu tools系列教程。这次看的是陈皓写的《跟我一起写Makefile》。早先暑假的时候也看过一点,但是没有深入下去,大概了解了make的原理。这次是由于实验室任务需求,才硬着头皮继续钻研下去。今天主要看了看自动化变量、隐晦规则、函数等内容。深入的了解说不上,毕竟需要大项目的实践经验才行。偶然又知道了Cmake, 看了一些介绍的ppt和教程,如《猫也会的CMake》。貌似很有前途的样子。

很悲剧的是MSTC的面试悲剧了。分析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技术不够,很多人报名表格就被刷了,而且MSTC里面确实高手如云;二是面试的时候没有表现出足够的诚意。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对于这次的面试,我并没有做过多的准备。有些遗憾,毕竟是很好的一个交流平台,一个认识高手提高自己的机会。不过话又说回来,做人做事总不能这么功利的。

C++好久没用了,都快忘光了。找个时间,重新啃下Primer。自己的算法基础还是不够牢靠,总说自己没时间,大概是个借口。MIT4个G的算法导论课堂视频,在近期的看书计划中。

最近又陷入了半迷茫期。有时候想想,技术不是最主要的,个人的魅力、魄力、人格、品行、阅历,这些才是最重要的东西。最重要的是阅历和魄力。

又不知道写什么了。看书。抓紧时间看书。

最近看的一些书

8月10日回家带了四本书,但是一本没看,看的全部都是电子书,如下:

  1. 《How to Do Every Thing with HTML》
  2. 基本看完,重温并巩固了HTML的绝大部分知识,初步领略CSS的风范,对 Javascript,DHTML有了感性的了解。看这部分主要是为了旅行者小网站的建 设做一下充分的准备工作。
  3. 《Advanced Bash Scripting Guide》
  4. 暑假Linux短学期让我领略到了Bash编程的魅力。虽然这本书厚达800多页,而 我只看完了4章60多页,但是这本书难度不是很高,应该能在两周之内搞定的。 前提是得多练习啊。
  5. 《LPIC-1: Linux Professional Institue Certification Study Guide》
  6. 打算考LPI了。虽然每级考试2600的考试费让我很是心疼,也会让我时刻鞭策 自己好好看书。找工作么,无非就是那么几回事儿,出身、成绩、英语、专业 技能、社会实践、项目经验、实习经验。
  7. 《PHP Manual》
  8. 用dwww看的本地html版本。看完了Language Reference的大部分。感觉php就 是C和Bash的结合体,语法绝大部分借鉴C和C++,变量借鉴Bash,掌握其精髓,剩 下的数据库接口,图像处理等等,就靠实践了。

一些问题和期待:

  1. xetex 0.997 in ubuntu
  2. 自己配置的LaTeX+CJK环境用的比较顺手了,但是很不爽的一点是生成的pdf书 签是乱码。开始我以为是evince的问题,后来拿到windows平台上用Adobe Reader打开也是乱码。CTeX论坛说有个gbk2uni的程序处理一下就行,但是我 没有成功。于是我开始寻求xetex的解决方案。但是,问题又来了,单纯的 xetex可以解决书签乱码问题,但是需要配上XeCJK,才能达到完美的排版效 果,偏偏XeCJK的最低版本要求是0.997而我的Ubuntu9.04上的xetex却是0.996 版本。于是我郁闷了,只能先LaTeX+CJK凑合用吧。期待Ubuntu9.10中能有所 改进。
  3. 旅行者手册
    本来打算8月底完工的,但是真正做起来才发现工作量之大。手册打算以pdf、 html、doc三种格式发行。为了保持文档的一致性,当初设想了三个方案:
    • docbook
    • docbook已经成为技术文档撰写事实上的标准。但是一来docbook写起来比较 麻烦;二来对中文支持不太好;三来我看了几个docbook做出来的东西实在 不怎么好看,毕竟是用来写技术文档的;四来我还不怎么会用docbook。所 以此方案暂时不可行。
    • LaTeX+tth
      1. LaTeX中文书签乱码问题
      2. 格式转换问题
    • LaTeX的排版效果自不必说。问题在于: tth是个很优秀的软件。支持绝大部分的LaTeX环境,转换出来的html文档相 当完美,并且支持中文。通过html再转换成doc,也只不过是一盏茶的功夫。 但是tth转换出来的文档略显单调,而且是长长的一整篇,我琢磨这我这预 算在100多页的文档转换成一页html文档,估计对看客是个考验。虽然可以 事后重组,排版,但终究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
    • Emacs+Muse
    • 想来想去还是回到了Emacs+Muse的解决方案上。配上一定的CSS,完美的 html输出,然后输出LaTeX文件整合一下,套上个中文CJK的模板,基本上可 以解决问题。不过Muse会自动加上一些烦人的超连接,目前的解决方案就是 利用Emacs的query-replace-regexp手工解决。当然也Baidu过sed、awk和 perl,以后再学。

OK,继续CSS。




Host by is-Programmer.com | Power by Chito 1.3.3 beta | © 2007 LinuxGem | Design by Matthew "Agent Spork" McG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