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无疆 始于足下 - 行走,思考,在路上

2013, 青春绝版

年岁大了,人也变得愈发慵懒,前一分钟还梦见那些“偷得浮生半年闲”的美好午后时光,回过头来,2014已经过去了六分之一,而我还欠着自己一篇2013的年终总结。写文章,总得要有个名字吧。2012是“静水深流”,那2013就叫“波涛汹涌”吧。可是我仔细回想了下2013,想了两个月,终于发现,这一年,没有波涛,更谈不上汹涌。唯一攒下的,似乎就是自己肚腩上那因久坐长宅而堆起来的摇摇欲坠的一圈肥肉。这仿佛是岁月老人在提醒自己,生命的年轮又多了一圈,而你却多了一圈肥肉……

没有“波涛”,自然也无法“汹涌”,倒是年初无心写下的一篇博文, 让我平静的生活泛起了一大圈涟漪。一夜之间,我成了中国互联网的名人。我的博文先后被转载到网易科技和水木论坛并成为当日的十大第一,微博上有小一万的转发量,至于博客上,光这一篇文章的访问量就占了所有博客文章的五分之一。博文的转载方式和标题也是五花八门,什么“离职名录,屌丝逆袭”,什么“百度前‘小资’员工的控诉牛文”,什么“前员工追忆百度乱象:上下异心狼性压制人性”,更有甚者,说这是什么360的水军写文专门黑百度的。而我也收到了各种邮件,有百度学长发来压惊的,有出版人夸赞文笔不错询向约稿的,有单独约谈要交朋友的,有猎头询向跳槽的,有手握百度offer但是看了我的文章后犹豫不决过来征询意见的,还有一位仁兄口口声声要“拜我为师”,让我肝颤不已。无意之间,我经历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互联网舆论风暴,而我就躲在风暴中心的某个角落里,静静地观察着整个事件的演绎发展,除了偶尔在博客上现身回复下评论外,不做过多的辩解和争论。虽是如此,这篇文章的受众之广还是远超我的预料,以致于三月份我去参加lisp-cn meetup时,朋友见面介绍都说“这位就是某某文章的作者”……

风暴总会过去,记忆难免淡忘。回过头来,当我数次想起,打开博客,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去审视这篇文章时,我在想,这篇文章是不是真得如人所评,带有很强烈的个人情绪和主观色彩?反过来,如果我没有被百度fire,而是在百度得到了晋升,我还会写下这样大段的“真知灼见”吗?坦白的讲,应该不会。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了,倒是那个躁动长夜中随手写下的一句箴言让我反反复复,久久凝视,无法忘怀:

“即使缤纷落尽,繁华消亡,青春绝版,也不要被生活磨平了棱角。”

2013,青春绝版。

这一年,我25周岁,自16岁离家求学,已逾九载。生活依旧是不紧不慢地过,青春无悔在一点一滴地磨,岁月不在它整圈整轮地长,思绪万千要半丝半缕地理。

这一年疏于写作,惰于阅读,唯一值得一提的进步就是Open Source。这一年我开始广泛地参与open source项目。Emacs方面,我花了近3个月的时间,阅读了不下50个emacs package的文档,总结了自己多年来的经验,发布了 oh-my-emacs 。毫不夸张地说,oh-my-emacs 目前是世界上最好的 dotemacs 项目。今年我会进一步,做一个精致的 oh-my-emacs 网站,并提供集中化的可下载的 “一键式安装包”。在开发 oh-my-emacs 的同时,我给很多 Emacs package 贡献了patch,包括 el-getsmartparensevil,swank-jsemacs-eclim 等。除此之外,我花了半天的时间照猫画虎写了 ac-geiser, 解决了Emacs中scheme编程的 auto-complete 问题。另外还有一个尚处于原型状态下的基于 org-mode 的静态站点生成器 org-site。 OpenStack方面,贡献了几个微不足道的patch,因此蹭得 OpenStack HK Summit的门票一张(但是没有去成),建立了openstack git.oschina 镜像, 和朋友一道在车库咖啡组织了一次 OpenStack Beijing Hackathon, 大家玩得开心,聊得尽兴。Python方面,给 testtools 贡献了2个patch,了解了下 flask

这一年我开始更认真地审视时间的价值。确切地讲,是因为我发现我的时间开始值点钱了。青春年少的时候,可以整日整月疯疯颠颠山山水水地跑,待到养家糊口的年岁,才发现,同样的时间,你可以用来读书充电,可以用来工作赚钱,也可以用来娱乐享受。所以在九月份的时候,我再度选择了裸辞,重新回到了“偷得浮生半年闲”的状态。上半年我在公司靠着一个人的推动,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基于jenkins的自动化测试/构建/发布的体系,奈何公司糟糕的开源策略,以及一些不是那么聪明的人,让我到后来有浪费时间之感。从百度到易云,从一个中国互联网的顶尖平台,到一个千万创业大军中的普通公司,两年的经历思考,让我初步想明白了互联网创业是怎么一回事。创业公司该招怎样的人?哪里可以省钱哪里不要吝啬?市场优先还是技术优先?为什么要拥抱开源?品牌推广一定要靠广告吗?年底的时候,经朋友介绍,正式开始了一段远程soho生活,和几个老外合作几周下来,发现自己的英文还算不错,交流工作毫无障碍,很是出乎意料。同时我也接触了一些清华的创业团队,人生百态,创业艰辛,不一而足。行文至此,我又想起来我刚到北京时一心一意要在百度干三年的那个“最初的梦想”,提提神,醒醒脑,刚上大学的时候,我还想当一名“精通数理化,英语呱呱叫”的学霸来着。每天早晚照镜刷牙的时候,看着自己那张布满青春美丽痘坑的脸庞,我就想送自己两个字:“呵呵”。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等凡夫俗子,万事反复,骑驴看本,只是切莫在旅途中,忘记出发时那最初的梦想,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这一年大概读了40+的书,遗忘的多,记住的少,用来吹牛推荐的,屈指可数也。人文方面,被柴静的《看见》 感动的一塌糊涂,有段时间简直是爱上这个姑娘了,又把柴静主持的央视的《看见》 从头到尾翻看了一遍。“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学会看见,学会感触,学会不要遗忘。政史方面,被《邓小平时代》 震撼的一塌糊涂,配合着又读了《论中国》、《蒋介石与现代中国》、《蒋经国传》, 深感自己见识浅薄,慎言多思才是生活之道也。技术方面,被《The Linux Programming Interface》 震撼+感动地一塌糊涂,特别花500大洋买了人生第一本进口原版。《HTTP The Definitive Guide》也是一本极好的书,每一个Web开发的技术人员,无论是前端还是后端,都应该常备常翻。茶余饭后,会挤点时间看看《舌尖上的中国》、《我的抗战》、《地球脉动》, 算是弥补下一日之计晨光日照下慵懒颓废而被浪费掉的被窝时光。偶尔也会有心烦气燥的时候,有如女人月事,每个季度来那么一两次。我不会打游戏,北京空气又不做美,只好窝在家中没日没夜的美剧动漫度日。

这一年,生活上依旧是一穷二白,月光如洗。月入钱财,免去房租口粮读书之用,特别提款百元,报备领导,用于捐助我所喜欢的软件,自名为“每月一捐”。去年一年大概坚持了七八个月,捐助了Emacs/Vim/KDE/Wikipedia/Smartparens等我所喜欢并正在使用中的open source软件。除此之外,给妞升级了电子装备,还了家中7000大洋,买了linode一年vps,参加好友婚礼两次,耗金数千。得了一次胃病,与医院纠缠小半年,耗金两千。捐助雅安地震100大洋,捐助北大元培学生100大洋。小算下来,来京两年半,各种捐助,盖有5000大洋左右,很是痛快,吃嘛嘛香。

这一年,我开始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了宿命这两个字的含义。一梦如是,多年以来,我第一次和父母爆发了一大一小两次冲突。一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也很难改变他人的认知,怜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同时,也不要忘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对你的痛苦感同身受”。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大环境下千万入城大军中的一员,我知道这是我必须承担的代价。

差不多了。凡夫俗子的文章,总是难免罗嗦又琐碎。最后再琐碎一点,去年总结的时候我写到“五笔输入法的学习也初见成色,再咬牙坚持半年应该可以作为日常输入法使用”,我做到了,这篇文章就是用五笔敲的。速度几于拼音持平,再过半年应该会有更大的提升。

孔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我云青春绝版,初心未泯。与君共勉!

2012,静水深流

2012是沉淀与积累的一年。

这一年我24周岁,龙腾虎跃,本命之年,自离家求学已是第八个年头。这一年以一场华丽的旅行为序,以一次突如其来的辞职开场1,最后又以一场突如其来的家庭事故结束。这一年,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并存。北大赋闲的半年逍遥自在,工作奋斗的半年长进充实。

这一年我戒了微博,冷了QQ,并且在有意无意地远离各种SNS。就在这一年的沉寂中,我已经和曾经天马行空般的生活渐行渐远。”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这么多年以来,我一直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这句话。从唐山焦躁的夏,到青海湖凛冽的风,到藏边青红的天,到西子湖畔金秋十月的桂花香,再到北京灰蒙蒙的天空,我的身体和心灵,不曾有半刻停歇。读与行就是我的DNA双螺旋,”行走,思考,在路上“或许会成为我一生的写照。

这一年我开始更加冷静地审视旅行,并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阅读当中。让我忍不住欣喜的是这一年大概是我有生以来阅读状态最好的一年。读技术书籍常常能读出融会贯通的感觉,读人文书也偶尔能读得气喘吁吁,或喜或悲,甚至泪流满面。根据豆瓣上的统计,这一年我大概总共读了60+的书籍,如果算上读了一半而未收尾的书籍,大概能有70以上了。前半年脱产的时候平均每天的阅读时间大概是10个小时,后半年工作后也基本能保证每天不少于3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当然,作为刚刚走上社会的一枚技工,阅读上还是以专业的书籍为主。这一年我技术上的主要关注点是编程语言,我开始形成跨语言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在学习了基本的Lisp知识和函数式编程语言的基础后,我开始更加深刻的理解以前许多不曾理解的编程技术和概念。具体而言,我在C++ 98上有了上有了很大的自信,这种自信使我在找工作时能够应付绝大多数的C++面试,从STL到底层的一些汇编知识均有涉猎;Lisp方面我基本上学会了除了Macro外的Lisp基础知识,这点知识让我打下了跨语言思维最重要的基础;Python作为我后半年的工作语言,在Python标准库、TDD开发和代码技巧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让我的Python能力由脚本级进化到了工程级;我也看了三本Ruby的书,包括《Programming Ruby》,《The Ruby Programming Language》和《松本行弘的程序世界》,凭借Lisp和Python的基础,我在一周内就基本熟悉了Ruby语言的精华所在,虽然到现在还没有机会写一些实用的程序。技术之外,我也开始尝试去认真阅读一些人文书籍2。精彩的书籍包括但不限于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齐邦媛的《巨流河》,柴静的《看见》,以及史铁生先生的书。夜幕窗前淡淡的灯光之下,一个人的情感随着书上的文字跳跃起伏,这种感觉很奇妙。我也开始尝试认真的写作,第一次发现,“认真的写作有如雕刻”,因此写到后来不敢再轻易地提笔,光顾着自己阅读,孤单狂欢去了。来年,我希望自己能够在Lisp的路上更进一步,精通Python,完整的掌握JavaScript并争取掌握一门Web开发框架,可能的话,再去学习一门新的编程语言。我希望能够读完史铁生全集和王小波全集。

这一年我的工作开始走向正轨。远离的大公司的扯皮和政治后,我开始真正自我主导做一些实际的事情。我熟练的掌握了git,从而使我的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五笔输入法的学习也初见成色,再咬牙坚持半年应该可以作为日常输入法使用;看完了Emacs Manual和部分Elisp Manual,Emacs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我和公司一荷兰小伙共同倡导了新的代码开发流程(TDD+Git+Review),或多或少地提升了工作产出和代码质量。OpenStack方面,我也开始逐渐理解其整体架构,11、12两个月写了大约5000+的代码,高峰的时候3天左右就能完成一个实用的feature,从前端一直写到DB再加上完整的单元测试,虽然由于公司限制这些代码暂时无法回馈社区3。我开始逐渐向一个Full-Stack Programmer发展,从前端写到DB,虽然这些代码有很多是在不了解细节的情况下照葫芦画瓢写出来的。对我而言,OpenStack是一个难得的优秀开源项目,里面有太多值得学习的东西,即便刚开始只能模仿,也受益匪浅。来年,我希望自己在网络编程和并行编程方面打好基础,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刻的理解OpenStack核心算法和技术原理,包括但不限于RabbitMQ,RPC,调度算法,安全等。开源方面,今年除了几个不值一提的patch外,几乎毫无建树,虽然自己七七八八的也写了五六万行代码吧。来年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有所突破。

这一年,生活上依旧是一穷二白月光族,七月份甚至一度陷入了短暂的经济危机,虽然嘴上要强但还是靠了家里的一点救助勉强度过了经济危机,到了年底总算有所缓解。除了买书花了4000大洋,本年度其余花销很少,经济危机大概还是自己理财不当吧。来年希望有所改善,这样自己说话办事能够更有些底气。

这一年没有大规模的旅行颠簸,甚至小打小闹也不多,偶尔的几次故宫、景山、北海、植物园,也是被迫的。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就是这一年我堕落成了一个彻底的宅男,一心一意地想着躲进小楼成一统,沉浸在自己的书香世界中,树欲静,管它风到底止不止呢。浅层次的旅行已经不能带给我任何精神上的新知,与其花时间精力美化自己的“旅历”,倒不如多读几本书丰富下自己的“阅历”。还是那句话,思想境界上不去,去再多的地方也属白搭,算了吧。

这一年观影约一百部,但是观影带给我的乐趣却越来越少,甚至三五个月都没有令自己心仪的影片。也许是阅读的兴趣冲淡了观影的心情吧。以前累的时候往往想看部电影放松,现在累的时候坐在椅子上写写字做做读书笔记,对我而言也是相当惬意的缓解压力愉悦身心的良方了。今年做的阅读笔记大约200页左右,都是一笔一划磨笔尖磨出来的,实打实的墨迹墨香。喧闹的世界里有这份心境,应该算不俗吧。

这一年我开始更多的承担家庭的责任,无论是父母那个家,还是现在这个尚未成型的家。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指导弟弟的中考,中考结束后又花了很长的时间训练他骑车旅行,替他联系更好的高中;我也开始在父母的家庭中逐渐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期望来年我的斡旋能够让他们平安喜乐。和妞相互扶持,同甘共苦,在喧闹的世界里撑起自己片刻的安宁。

这一年如果说我有什么变化,那就是沉寂,除了沉寂,还是沉寂。

静水深流,与君共勉。

Footnotes:

1 其实是被炒,sigh。

2 对于我这样的工科男而言,文学的、心理的、历史的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归到人文类书籍里面,笑。

3 这点很遗憾,也是我对公司最不满意的地方

 

再见,2011

还有两个小时就要踏上去往哈尔滨的旅程。回首2011,颇多感慨。这一年我23周岁,从16岁离家求学至今,这是第七个年头。这一年的标志性事件就是我开始正式从学校走向社会,实现经济独立。其余的一切,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这条主线在转。

1 学业

2011年上半年的主题就是学业了。具体说来,就是我为了所谓一个学位的虚名, 每天殚精竭虑,为了最后的几门考试和毕业设计奔命不息。3月1日回校,7月5日拿到毕业证,6日离杭。这期间混过10+门课,外加一门毕业设计。至此对中国的学术体系彻底失望,再也不想回头。

临毕业之际,许多人邀我参加各种活动,除了少数不得不去的几个,诸如旅行者毕业散伙饭,其余则一律回绝。有些人散去之后,终究不会再见,索性随缘,何必再添一场饭局、游戏,徒增无趣?

2 工作

2011年下半年的主题是工作。我所在的小组负责百度Hadoop集群的运维工作。面对着15000+的机器资源,如何更合理的利用、管理这庞大的资源,对于我们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实纵观业界,开源的Hadoop生态圈已成,各种周边工具诸如chukwa、ganglia、 nagios等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如运维这些成套的系统,每个公司却有每个公司 的不同做法了,这也是一个IT公司安身立命、独立于世的重要资本。

开始的时候,由于新人入职,学习培训,加上组内的照顾,自觉工作十分有趣。 到10月份,在真正接手集群的时候,事情陡然增多,各种会议沟通、预算报表让 我十分疲惫,加上部门人员变动,新来的老大和我脾气并不对味,因此让我萌生了要走的念头。

Anyway,在百度,我见识到了巨型公司运营的基本流程,接触到了浩瀚如海的机器资源以及相伴而来的各种故障,并有幸和牛人们一起并肩战斗(虽然我是为他们提供底层服务的……),这一切的一切,让我受益匪浅。

两年内,从我正式开始认真学习计算机开始,我从一个小破烂的实验室,到淘宝的实习,再到百度的分布式运维小组,平台越来越大。只不过,随着平台的扩大, 其所带来的沟通成本也会倍增。在百度,我平均每天发十五封邮件,每天花3-5个小时在聊天工具上,每周至少开3个会,每周至少写两份文档(包括周报), 这一切的一切大大得压缩了我学习底层技术、编写代码的时间。所以我决定离开,嗯,在年后。

3 经济

2011年的一个重要人生里程碑是我第一次实现了经济独立,并且在年底12月份初的时候成了一个所谓的“万元户”。如果说,学生时代,是有钱没时间,那么, 工作时代,就是有时间没钱。我希望,在下一个七年,等到我三十岁的时候,能够实现一种高层次的财务自由。

说到底,我依旧是个俗人,逃脱不了俗世的纷纷扰扰。所谓自由,有的时候,不是自己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而是自己不想干什么的时候,就可以不干什么。

4 专业

2011年,我在专业技能的提升方面并没有达到我的预期,但是已经做到尽心尽力。

2011年下半年的专业关键词是Lisp。在8-12月4个多月的时间里,除了工作上的需要,偶尔分神去学习下Java和Hadoop的相关知识,剩余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Lisp的学习上。

学习Lisp让我发现了编程语言的另一个世界,正如学习Linux让我发现了操作系统的另一个世界。我在Lisp身上找到了很多以前我学习的编程语言不曾体会到的东西,诸如交互式的编程环境、简单和谐的S-expression、强大的macro,等等等等。我觉得,通过lisp的学习,我开始逐渐登堂入室,窥得计算机科学的本质。 我开始理解了很多以前不曾理解、似是而非的概念,诸如code is data、序列化、 xml与ant,我现在能以lisp的观点重新审视MapReduce编程模型,而SICP的前两 章内容,更让我领略到了combination和abstraction的绝妙组合。

2012,我希望我在Lisp学习上的道路上更进一步,完成所有sicp的习题,完成 《On Lisp》的阅读和《PAIP》,并且深入学习计算机领域的另外一本经典书籍——《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我觉的SICP和CSAPP代表了计算机科学的两个方向,前者讲的是计算的本质,也就是编程语言和数学,后者讲的是计算机,也就是编程语言的底层支撑。

5 阅读

2011年我依旧保持着优秀的阅读习惯和进度,即便是在百度繁忙的工作之余,我 也会保持每周20-30个小时的独自阅读时间,我以此为荣,并以此作为我以后安身立命、闯荡江湖的资本。我非常享受这闲暇的时光,再也不用为了考试、分数去阅读,我可以递归的去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任何资料,从scheme,到lisp,到 emacs,到ai,所读无穷、所识无尽,所乐无限。

6 观影

2011年我的观影活动极其频繁,整整一年,我大概看了不下170部电影和电视剧, 还不包括重温以前的一些经典片诸如《暗算》、《亮剑》等等。

重点推荐:

  •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 俞敏洪《创业传记》
  • 《迁徙的鸟》
  • 《猫咪物语》
  • 《谍影重重》

7 旅行

2011年我并没有大的旅行动作和计划。而事实上,除了08年那次杭州到拉萨45天疯狂的旅程,旅行之于我,随着年月的逝去,从一个压抑很久的梦想,逐渐的演变成一种北大教室内静静读书的安详。

我不希望做一个旅游暴发户。所以对于《背包十年》,一笑而过。我觉得,旅行者没有必要把旅行说的那么高尚,这个世界需要一往无前的行者,也需要在各个岗位上日复一日的工人。《背包十年》的作者说白领的工作是“每分每秒都很精 致,但每分每秒都是无聊”,未免太过偏激,对自己的生活太过傲娇,我想,他这辈子大概也不会体会到数学和计算理论的和谐之美了。

8 社交

2011年并没有重量级的良师益友在我的生命中留下印记。一方面是由于我个人逐渐收敛自己的社交圈,将自己有限的时间精力放在一些更值得我去思考、去做的事情上,另一方面也许是年岁增长,并步入职场的缘故。

人生苦短,诱惑太多。我们生命中90%的人,到头来大家不过是一场过客。随遇而安,随缘而乐对于人际关系,该说不的饭局就说不,省下的宝贵时间,留给自己,即便是空虚寂寞,也会让自己更加明了自己不喜欢什么,这就有希望能够找到自己更喜欢的东西。

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人生的一切快乐皆来源于此。

9 展望

总的来说,2011年至于我,说不上丰富,却多了一份安定与安详。我想明白了很多道理,也开始明白,生活不仅仅是要做加法,必要的时候,也要做一些减法。 在人生60多年的旅程中,背负太多的东西,只会让你走的更慢。

想下海游泳,就要脱掉身上的衣服;想登高而呼,就要卸下身上的重担。2012, 我来了。

 

走好,二零一零

2010的年底我告别了三个人,我的外婆,爷爷,还有史铁生。

最后一周周一的夜里接到了妈妈的电话——“爷爷不行了,赶快回来”。起床收拾,四点出发,半点去百度大厦蹲了个大号,五点多折返地铁站,六点半坐上京津高铁,八点左右和叔叔会合,十点天津出发,下午三点到家——爷爷的灵堂前。母亲抱住我,泪水像开闸的水,此时我才知道,外婆在两天前也意外地去世了。

我没有奶奶。确切地说,是我出世之前,奶奶就去世了。据说奶奶的大儿子有些痴,十几岁的时候掉进冰里溺死了,自此以后奶奶便爱上了烟云,绝于肺癌。奶奶去世的那年恰好是爸妈结婚的一年,叔叔也在那一年走出了县城,去了哈尔滨,爷爷守着家里的几亩地,种地卖菜。

父母结婚的时候家里是一穷二白。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有一次自家的鸡不老实到处乱跑,刚出家门就被一只大狼狗咬死。结果父亲去和那狗的主人协商,陪了十块钱了事。爷爷种了外婆家几年菜,叔叔毕业后,种菜的活也暂时放下了。不过我始终对爷爷没有太多的印象——老实说,他不像别的“爷爷”那样喜欢小孩子,更甭提宠小孩子了。上小学的时候爷爷在山上砖厂给人打更,我的任务就是每周给爷爷送一顿饺子,在山上玩一圈,抓几串蚂蚱喂螳螂,然后在砖窑的洞里乘凉,心情好的时候再从烧砖的隧道里钻来钻去将脖子弄得黑黢黢的。爷爷在山上有活干,有个老头聊天,有自己的地开垦施肥,心情还是很不错的。每周去山下的井里挑两担水,我去看他的时候给我烧个蒸蛋,煮锅面条,很香。

爷爷是个闲不住的人,一个人没事就去犄角旮旯开垦自己的土地,仿佛一个贪心的国王,不断向外扩张。我家原本只有一亩多的田地,到最后的几年,竟有了五、六亩之多,每年还能收上万斤的玉米。老一辈的人对土地的感情还是很深厚的。春种秋收,万年的规律刻进了他们的骨子里。到了父亲这辈,感情就淡了很多。所以每当爷爷催父亲去干些农活的时候,父亲都会有些不乐意。事实上也确实没啥必要,辛辛苦苦干一年的农活所得或许还不如一间房子的房租来的实惠。

我上初中的时候爷爷也闲了下来。白天没事的时候他就去逛街,早晨四点就起——晚上吃完饭就睡。每天早晨,上午,下午,一日三次,日复一日地在城里一圈一圈地转。当然我家的小县城并不大——我来到浙大上学报道的时候就觉得这紫金港校区怎么比我家的县城还大,后来去地图上一量一确认,确实,紫金港确实比我家的县城还大。有时他会去看戏,看京剧或者皮影;有时候就约几个伴儿去桥头晒太阳;有时候会去山上看看自己牵挂的土地,每次回来大概都会责备父亲一顿吧;有时候就躺在自己的小屋看会电视,极少数情况下还会看些书。爷爷并没有上过学,但是我清晰地记得他有一本小字典,靠着自学认识了日常用字,自己的名字写的也不错。

另一方面,爷爷是个很固执的人,脾气也很不好。最可恨的是他不让小孩子看动画片。最委屈的是我看足球小子看得正起兴,他啪地一下就关掉了电视。当然,我是比较老实比较厚道的,只能忍气吞声,有了委屈往肚子里咽;但到弟弟那里就不同了,他不是省油的灯,结果是父亲和爷爷大吵了一架。自此以后,天下太平,爷爷也不在干涉我等小辈的电视事业——因为我家有了新买了两个电视,大的我们看,小的留给爷爷。

过了八十大寿,爷爷的身体就开始走下坡路。小脑萎缩,肝肾囊肿,胆结石,肺也不好。后来记性也越来越差。自己烧水结果差点将整间屋子点着,不知道怎么关灯,电视就更不用提了。最后的几年爷爷尤其孤独。我甚至可以感受那种困苦、孤独。日复一日的单调,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没有人交流,没有事情可干,每天做的事情就是吃饭,散步,睡觉。病了就去打针吃药输液住院。老一辈的享福标准是“吃饱穿暖”,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奶奶在世没有享受到的福都给了爷爷。精神上的困苦煎熬,恐怕连爷爷自己都搞不清楚,可能他心里根本就没有精神世界这个明确的概念。但是他会感到孤独。所以一日的夜里上楼使劲的敲妈妈的门——“我想你了”。所以一年的清明跪在奶奶的坟前不起——“给你上个坟,我离这个坟头也就近了”。

对于老一辈人来说,物质上的满足尚属奢侈,精神上的追求就纯属妄想了。所以父母亲除了物质上的孝道,精神上和爷爷也确实没有太多的交流。我理解的。我只是想到,我逐渐长大,翅膀越来越硬,父母亲却在慢慢变老,老小孩,二十年后,我又该怎样和我的父母亲交流,使他们安度晚年?

四点的时候开棺“装点”——我不知道该用哪个词合适,大体上就是在脸上嘴上手上涂些香油,在棺材里塞满棉花。我也望了爷爷的最后一眼。很平淡,对于爷爷的过世,我没有一滴眼泪。或许,这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吧。晚上的时候本来想给爷爷守个灵,怎么舟车劳累,睡得太沉,同住表兄不忍惊扰,竟一觉睡到天亮出殡。匆忙赶到灵堂,父亲脱下棉大衣,让我披上,说他比我耐寒。我知道父亲不会搞那些家庭温情,这就是他表达爱的方式,也就没有拒绝。一路锣鼓,我私下里想想,这锣鼓,一是传统意义上的哀乐,另一方面,也是送爷爷上路超渡的号角吧。

八点多到墓地,众人合力将爷爷下葬,就在奶奶的身旁。二十多年了。我看看那山,那树,那蓝天,一点都没有变。变得只是父亲脸上的皱纹,和父亲脚下逐渐长大的我们。背山望水,在这样一方土地长眠,也算理想了。

次日就下雪了。二零一零,家乡的第一场雪。

其实对于爷爷的去世,大家都是有心理准备的。只是外婆的意外过世,对妈妈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子欲养而亲不在”。说来也怪,三年前的春节,我坐着叔叔的车去看了看外公,结果一个月后外公就突然去世了。同样是一个多月前我坐着父亲的车去看外婆,结果一个月后外婆也去了。

小的时候觉得外公外婆的家好远好远。那个时候喜欢坐车,喜欢坐在车上经过林荫道看树影婆娑的感觉。10块钱不到的车票,两个多小时的颠簸,还要涉水过河,最后再加上一段步行,才能到外公外婆家——汤道河乡洒金沟,一个在地图上都很难找到的山沟沟。那里的山上有奔跑的野兔,会飞的长尾的漂亮的野鸡,小舅自制土火药枪,专门用来打野鸡,在山上的小道上放上兔子套,隔两天去山上转一圈,每次都能有点收获。山上有个自己搭的小棚子,还可以烧火取暖,累了可以歇一歇。外婆家院外有个地窖,窖藏一些山里的水果粮食。院子里面都会养些鸡鸭猪狗啥的。这些鸡鸭猪狗个个都很乖,白天自顾自地出去觅食找“同伴”聊天散步,到了太阳落山的时候就各回各家。过年过节了就大无畏地奉献自己的肉身。

这一切,大概都会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慢慢萎缩,以致消失吧。

外婆去了。她一辈子都没有走出那个山沟沟。老了生病的时候还会想着山上的柴火还没有收回;来我家看病洗了回澡激动地感叹“真好、真好”;到老了老了没几天的时候还会想着跟儿女要个手机,被人当作笑柄;母亲总说外婆傻,啥也不知道啥也不懂,或许所有的儿女都会这么看吧,毕竟长江后浪推前浪。

...外婆,走好...

连日来的折腾,母亲倒下了。我叫了医生,开了药,像照顾小孩一样照看着母亲,给她按摩喂水。晚上众人吃饭,我作为长子长孙,也不免陪醉一场。次日去大爷家,席间字里,消化山庄老酒又是一斤有余,回到家里便再也支撑不住,倒头便睡。夜里头微痛,一来惊叹自己竟然还能走路回家;二来睡觉周身不爽,原来是和衣在睡,遂三下五除二,脱了光光,喝了半杯凉水,啃了个苹果,倒头继续睡。

送走众亲戚朋友,父母之间要爆发了一场小规模的战争。当然,我长大了,战争的全局尽在我的掌控之中。父亲大人第一次在我的面前痛哭流涕,诉说着自己的压力和委屈。我只能说,我理解,作为一个男人,我理解。父亲大人出去开车玩了两天,母亲叫我打电话叫回父亲,我发了个短信打了个电话,父亲说还在外边,我说“行吧,那随你吧”——当然两天之内父亲肯定要回来的,对于这一点,父亲也心知肚明。

“如果倒退三十年,我给你当儿子”,父亲说。

在我走之前的晚上,我叫来了母亲父亲,在客厅主持了一个小小的家庭会议。会议至半二人就要剑拔弩张,我就轻声道“屋子就这么大,你们喊那么大声,累不累?”。二人遂平息。我呢,作为家里的新星和未来董事长兼CEO,确定了明年的目标,安排了接下来一年的分工。两人表示赞同,会议在一片和谐的气氛中结束^_^。

10年的最后一天,早晨起来,惊闻史铁生先生病逝。

“我希望既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又有一个了悟了人生意义的灵魂,我希望二者兼得。但是,前者可以祈望上帝的恩赐,后者却必须在千难万苦中靠自己去获取”。

我翻出那本薄薄的《答自己问》,回想着高中苦读的岁月,想着先生的教诲犹在耳边。真乃,岁月如梭,光阴似箭。

仅以此文,纪念我的爷爷、外婆、先生。纪念我逝去的二零一零。




Host by is-Programmer.com | Power by Chito 1.3.3 beta | © 2007 LinuxGem | Design by Matthew "Agent Spork" McGee